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熱點聚焦  >   交響樂《人文頌》赴臺交流演出  >   要聞  >   正文

在《人文頌》裏聽懂了“中國人”

2014年09月23日 16:09:00 來源:晶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在《人文頌》裏聽懂了“中國人”

  法國嘉賓給指揮張國勇獻花。

  “世界博物館”的和平頌歌

  巴黎的初秋充盈著一派靜美,走進“UNESCO”標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Y”字形的主樓呈現一個優雅的弧度,這裡既有著大型國際機構的整潔嚴謹、敞亮大氣,又珍藏著包括畢加索、米羅、巴讚等眾多藝術家的作品,儼然一個充滿多元文化元素的“世界博物館”。

  走到中庭,草地上矗立的一塊由以色列政府贈送的巨型石碑尤為醒目,上面用9種文字鐫刻著《聯合國憲章》的開篇第一句:“戰爭起源於人之思想,故務需以人之思想中築起保衛和平之屏障。”

  “要築起和平的屏障、消除戰爭和殘暴,就要用人類美好的價值觀來充溢人們的內心,這就是當今中國文化要做的事情,這就是《人文頌》要傳遞的理念。”站在石碑前,作為《人文頌》撰稿者之一、深圳市委外宣辦主任韓望喜博士深有感觸地對記者説。

  石碑旁邊就是《人文頌》演出的會堂。在韓望喜看來,蘊含儒家思想核心要義的《人文頌》在國際和平日登上世界舞臺,是一種冥冥中的使命。“古代‘和’字的一半就是音樂,也許古人在造字時已經想到了,要用音樂來促進和平。”

  而今年國際和平日的主題“以教育促進和平”,又與孔子這位大教育家的理念不謀而合。在韓望喜的理解中,孔子的三大教育理念“仁者愛人”、“和而不同”、建立“大同之世”無疑是這個和平日主旨的最佳闡述。韓望喜在演出後舉行的冷餐會上的這段全英文致辭,令在場的法國觀眾頻頻頷首。

  從西方誕生的交響樂,成為了詮釋“仁義禮智信”的最佳載體,更奇妙的創意是,這五種做人的信念分別對應了中國的五行:金木水火土,抽象的思想就被賦予了音樂和形象的力量。

  深圳,就帶著這樣的一個來自遙遠東方的“中國故事”,走進了教科文組織總部,走到了這塊石碑旁,讓世界側耳傾聽。

  回腸蕩氣的演出,如潮的掌聲似乎要把會堂淹沒,不同膚色、不同國籍的人們一起為人類生命的聖潔和尊嚴歡呼,為中國人熱愛和平、構建和諧社會的良好願望鼓掌。21:30,當《人文頌》的最後一個音符落下時,夜巴黎華燈初上,會堂幾何形玻璃窗折射出的燈光打在石碑上,閃爍著別樣的光芒。

  它就這樣靜靜地矗立著,像一個永不疲倦的守護者。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吳怡 ]

原稿件標題: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吳怡

原稿件來源:晶報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