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熱點聚焦  >   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  >   新聞圖集  >   正文

銘記歷史的痛 敲響今天的鐘

2014年12月12日 11:02:00 來源:解放軍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孱弱的精神

   ★面對屠刀缺乏反抗,無組織、缺鬥志是根本原因。毛澤東在《論持久戰》中曾深刻地指出:“日本敢於欺負我們,主要的原因在於中國民眾的無組織狀態。”

   ★“守南京的十多萬大軍,就這樣像塵土一般一陣風吹散了”,這就是高官們帶頭逃跑導致士氣瓦解的惡果

   多少年來,國人回顧南京大屠殺時不斷控訴侵略者的暴行固然重要,不過也不應回避這一慘劇發生時本民族的病弱。南京陷落半年後,毛澤東在《論持久戰》中便深刻地指出:“日本敢於欺負我們,主要的原因在於中國民眾的無組織狀態。”

   看看南京屠城慘案發生時,守軍竟突然放棄抵抗,城內居民也只是躲避和逃難。反思歷史的人自然會問:為什麼南京城內幾十萬民眾面對殺掠姦淫沒有組織抵抗,只能無助地哭喊呢?為什麼南京守軍在數目並不多於自己的日軍面前迅速崩潰呢?為什麼那麼多身強力壯的官兵在侵略者面前棄械成了俘虜並束手受殺戮呢?出現這些讓後人嘆息的悲劇,其主要原因確如毛澤東所説的是“無組織狀態”,也就是當年外國人形容中國人時所説的“一盤散沙”。

   日軍深入中國關內時,國民政府實行了抗戰,國民黨軍不少官兵曾浴血奮戰,這些都值得肯定。不過從總體上看,國民黨政府是腐敗無能的政府,軍隊內派系林立互不協作,高層軍官貪腐享樂成風而缺少戰鬥意志,這些都嚴重影響下級鬥志。日軍兵臨城下時,政府官員率先逃跑,對民眾不管不問,城內完全沒有解放區群眾那種組織起來踴躍支前的場面。蔣介石起初下令死守南京,主要是寄希望於德國大使調停成功,為此故意調來裝備最好的德械中央係部隊。然而,指揮守城的司令卻是被視為“雜牌”的湘軍係將領唐生智,他為防止不屬於自己系統的部隊不聽命令北渡逃跑,採取了讓江南船隻都開到江北的破釜沉舟式措施。這種“背水陣”其實並未增強鬥志,還使守城部隊事先沒有撤退準備而加劇了棄城時的混亂。

   12月7日週邊戰開始,三天后日軍便撲到城下,又以一部進佔蕪湖,想迂迴包圍南京。蔣介石見德國調停無結果,又怕嫡系精銳被圍殲,于12月11日致電唐生智,指示“如情勢不能久持時,可相機撤退”。此時,南京城垣邊的部隊還正與日軍激戰,高級將領就率先動搖。12日下午,唐生智開會傳達撤退令,要求各軍向南突圍直奔蘇皖邊地區,他本人隨即乘專門留下的船渡江撤到浦口。結果只有被視為“雜牌”的廣東部隊2萬餘人向南突圍,其餘中央軍各部都不肯突圍而涌向下關想渡江,卻因船少只有少數人逃脫。

   古語曾説“時窮節乃見”,危急關頭最能檢驗軍人的氣節和部隊的素質。在面對組織撤退這一難題時,中央軍一批平時腐化透頂的高官竟然棄軍先逃。號稱“黨國鐵衛軍”的教導總隊隊長桂永清開完會只用電話通知參謀長組織撤退,自己就搶先渡江。有“逃跑將軍”之稱的第72軍軍長孫元良開完會不回部隊而直奔妓院,拜老鴇為乾娘隱蔽起來,其部屬失去指揮後見友鄰撤退也跟著亂跑,12日下午還在堅守抵抗的守軍,到傍晚時分就突然陷入崩潰。

   “十四萬人同解甲,更無一個是男兒”。五代時後蜀的花蕊夫人,曾在成都被宋朝軍隊輕易佔領時寫下一首《述亡國詩》,其中描繪的場景,對照南京保衛戰倒有幾分相似。按當年西方軍事觀察員的評論,絕大多數出身農家的中國士兵有樸實、吃苦耐勞的特點和宗法社會中養成的服從習慣,完全可以造就為良好的軍人,其關鍵在於領導。時人稱“守南京的十多萬大軍,就這樣像塵土一般一陣風吹散了”,就是高官們帶頭逃跑導致士氣瓦解的惡果。

   參加南京保衛戰的軍隊起初有15個師,因缺額估計只有11萬多人,不過城內還有憲兵和其他一些武裝,開戰後從鎮江方向有2萬多部隊撤入城內,總計守軍約有14萬人,還稍多於攻城日軍。守軍多數又是德械部隊,其輕武器裝備還略強于日軍,只是重武器和航空兵處於劣勢。12月7日以後五天的防衛戰中,守軍下級官兵還能堅持作戰,沒有發生過成建制投降和逃跑,沒想到,12日晚間突然發生的無秩序潰逃卻使部隊完全喪失了戰鬥力。

   計算一下南京守軍的損失分類,更讓後人長嘆不已。在5天戰鬥(其中守城戰只有2天多)中,守軍官兵死亡1萬多人(不少本係傷員,因基本無法後送才大都死亡),給日軍造成了3800人的傷亡(其中死亡約800人)。在12月12日晚間潰逃時,多數部隊卻官兵脫節,人馬自相踐踏,最後突圍和撤到江北的部隊不過3萬人,淹死在長江中近萬人,約9萬人遺留在江邊或跑回城藏入居民區。這些人隨後或向日軍繳械就俘,或在隱藏處被搜出,都成了大屠殺的犧牲品。

   12月13日之後,南京城內只剩下對日軍暴行的零星反抗,幾乎沒有發生巷戰和有組織的抵抗活動。據記載,戰俘在日軍開始掃射屠殺時有幾次奪槍反抗和試圖衝出,絕大多數人卻是以木訥、茫然的態度面對著屠殺。這一可悲的事實證明,一支喪失了靈魂和意志的軍隊只能成為屠刀下的羔羊。至於南京城內的民眾面對暴行,大都處於無助無奈之中,習慣於欺軟怕硬、欺善怕惡的日本軍人,在施暴輕易得逞後反而更增長了對中國人的輕蔑感。

   舊中國在精神上的污泥濁水,包括了政府和軍隊高層的腐敗無能,日本侵略者能夠製造南京大屠殺這一慘案,與這一點脫不了干系。蕩滌舊社會的陳腐,正是中國共産黨人在民族、民主革命中的重要使命。經過革命戰火中的民族靈魂重塑,共産黨領導的軍隊和組織起來的人民終於形成了能壓倒一切敵人的戰鬥精神。同樣是由多數出身農家的士兵組成的志願軍,在朝鮮戰場上面對比中日戰爭期間武器裝備懸殊更大的艱難環境,卻打出了讓世界震驚的戰績。得知朝鮮戰場的戰況,剛被美國打得一敗塗地的日本人才對過去藐視的中國産生了尊敬,“支那”一詞在用語中就此基本消失而被“中國”取代。回顧南京大屠殺的血淚史及後來中華崛起的業績,人們更能體會到,培養軍人乃至整個民族的戰鬥精神是何等的重要!歷史的經驗教訓和現實的需要,都呼喚我們繼續為強國強軍而奮鬥!

   (作者係國防大學教授)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國際新聞 軍事新聞 科技新聞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王怡然 ]

原稿件標題: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王怡然

原稿件來源:解放軍報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