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熱點聚焦  >   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  >   滾動播報  >   正文

長篇報告文學《南京大屠殺全紀實》:發現與反思比歷史本身更重要

2014年12月12日 11:09:00 來源:中國作家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從自己開始反思

  我們就來講一個南京大屠殺前後的漢奸問題吧——

  不用説,南京大屠殺肯定是日本人幹的。但為什麼日本人要製造如此令人髮指的大規模集體屠殺事件?多數國人並不知道當時我們內部的漢奸事實上幫了日本人不少忙。南京大屠殺之前,一場“淞滬大戰”打了3個多月,那時蔣介石政府對日決戰的軍事部署和所投入的兵力,應該説還算不差,且相當一部分軍隊的裝備也並不比日軍遜色,而我們的用兵數量則在日軍的兩倍以上,但最後仍然敗給了侵略者。深追其因,我們會發現,很大程度上我們是被自己隊伍裏的內奸出賣了。大漢奸汪精衛當可不説,他手下的一個機要秘書黃俊竟然在關鍵時刻把我軍最高機密——封鎖江陰的長江要塞、不讓在武漢的日本戰艦隊伍支援上海——通風報信給了日本駐南京大使館,隨後日艦日夜兼程、毫無顧忌地逃出我江陰防禦要塞,加入了上海的戰役,最後造成我軍水陸夾擊,全線潰敗。

  在南京保衛戰初期,我方軍民數十萬人共同對敵,登陸初期的日軍像瞎子摸象,總有無數漢奸突然冒出,他們明的、暗的冒出來為日軍點燈引路,毀我要害。有位當時的南京守城軍人如此披露:“當時南京一到晚上根據命令是要實行全城宵禁的,所有燈火都要熄滅以免遭到日軍飛機的轟炸。但卻意外地發現街道那邊居然有個地方有火把在晃動,接著火把附近就遭到日軍飛機的轟炸。第二天才聽説西門附近守軍儲備軍火的地方遭到了轟炸,彈藥損失很大,而那個晃動的火把應該就是潛伏在城內的漢奸所為”。“除轟炸之外,漢奸利用投毒的方式來毒害我們的士兵。有一次在醫院吃飯的時候正好遇到一個班的士兵被送來洗胃,食物中毒,後來才發現是他們喝水的水井被人投了毒,全班士兵除了少數人未中毒之外,大部分中毒嚴重。雖然經過緊急搶救活了大部分,還是有一名士兵因為中毒太深去世,想來應該也是城內漢奸的‘傑作’……”看看,這就是我們的一些民眾所為!

  這位親歷者還説:“日本人固然可恨,但相比于聽命行事的鬼子來説,那些喪失良心、泯絕人性的漢奸更令人痛恨。他們在日本人佔領時,為侵略者搖旗吶喊、欺壓同胞。當抗日戰爭一結束,大批曾經的漢奸搖身一變又成了國民黨政府的座上賓的情況屢有發生,這也是我抗戰後堅決脫離國民黨部隊的一個主因。”

  中國與日本有過幾場大戰,稍遠一點的是甲午戰爭。那一仗打輸的原因,就是因為朝內朝外的漢奸與日本人裏應外合,造成了我大清軍隊最終的毀滅性失敗。

  日本進攻南京和後來在城內進行的大屠殺,其時大漢奸、小漢奸真是不少。有位日本兵初進南京城時,沒有發現他原先很害怕的中國軍人,卻看到街頭兩旁有許多舉著日本太陽旗的中國人,他們嘴裏喊著:“日本萬歲”、“歡迎皇軍”,臉上堆滿了謙卑的笑容。“為什麼這些中國人就不恨我們?真是百思不解。”這位日本兵在日記裏這樣説。

  在日軍進駐南京城後,又有一些中國人為了從“皇軍”那兒領取一份食物,竟然領著日軍,恬不知恥地將那些藏身於民眾中已經脫下軍裝的中國守城軍官兵身份告訴侵略者,導致不少手無寸鐵的中國軍人活活被日軍刺殺或燒死……1937年12月13日是日軍進駐南京的第一天,沿街民居和一些商店,出現了不少太陽旗,甚至還有“歡迎皇軍”的標語。到後來,這種現象就非常普遍。自然,這裡面有的是因為害怕日本人,但絕不排除相當一部分人在侵略者面前很快成為了出賣靈魂、求榮獲取的漢奸。

  當我看到這些從未被披露的歷史真相時,我想大家一定會與我有同感:屠殺同胞的日本兵可惡,給日本鬼子當幫兇的漢奸更可惡。

  不僅僅是沉默與哀悼

  看看今天,各類人群中的那些主動的、變相的、明裏暗裏為個人利益而背叛國家、背叛民族、背叛黨、背叛友人、背叛親人的人還少嗎?這樣的人,假如侵略者再到中國,他們很有可能成為叛徒、漢奸。即使侵略者不來中國,只要一有機會,這樣的人照樣也會千方百計出賣國家和民族的利益。古人曰:食其祿而殺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獻其地,是不義也。賣國取利者,漢奸也;喜取小利、毫無忠義、愛玩是非者,亦漢奸也;在今天,各種各樣的投機分子還少嗎?我們公祭在日本侵略者屠刀下死去的同胞的同時,難道不該清醒地意識到如今在我們身邊的潛在現象嗎?這便是我為什麼在敘述完“南京大屠殺”過程之後,用很重的筆墨“十問國人”的全部用意。

  我以自己的真切感受來提醒國人這樣一句話:國家現在建立了抗戰和“南京大屠殺”公祭日活動是一個很好的形式,但這還遠遠不夠。一個儀式上的沉默與哀悼,只能産生大環境、大氛圍中的瞬間感動與觸動,只有通過深入的了解、冷靜的思考,才能形成主張與觀念,並從歷史的經驗與教訓中認識個人層面和國家層面及時代層面等種種深刻的問題,這樣才能在一個人內心構築信仰、堅定主張。一個人的內心強大了,才是真正的強大。一個國家何嘗不是?

  文學在敘述歷史時,能夠讓世人在警示中獲得些什麼,是文學永遠在企及和追求的目標。這就是為什麼重要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一直是我們文學不可窮盡的寶貴素材之原因。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國際新聞 軍事新聞 科技新聞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王怡然 ]

原稿件標題: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王怡然

原稿件來源:中國作家網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