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熱點聚焦  >   李克強訪訪歐亞三國  >   滾動播報  >   正文

從“創新”“完善”看新常態下民生保障

2014年12月10日 09:54:00 來源:經濟日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步入新常態的中國經濟面臨換擋降速,然而,“民生優先”是始終堅持的原則。年末,盤點新常態下民生保障的關鍵詞,加大投入、完善制度和創新機制無疑極具代表性。

  加大投入 書寫亮麗民生答卷

  2014年,在經濟步入“新常態”,財政收入增幅有所下降的情況下,民生支出一直保持了剛性的增幅。

  來自財政部的數據顯示,今年前10個月,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12977億元,同比增長12.9%;醫療衛生與計劃生育支出7559億元,同比增長10.4%;教育支出16487億元,同比增長9%;住房保障支出3810億元,同比增長17.5%。

  民生投入規模再上新臺階,民生支出也在提速。今年5月初,中央安排的2014年度保障性安居工程專項補助資金已全部下達。民生支出標準躍上新水準。

  財政部財科所副所長白景明説:“經濟新常態下民生支出標準不斷提高,民生投入的結構也在優化,這些變化與當前經濟社會發展的轉型相適應。”

  民生投入的背後,是民生指標的提前收官。截至9月底,全國城鎮保障性安居工程已開工720萬套,超額完成年度目標;預計今年減少農村貧困人口1000萬人以上的任務可以完成。

  值得關注的是,在經濟增速放緩的背景下,實現了城鄉居民收入增長和就業的穩定。

  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全國城鎮新增就業1082萬人,提前完成全年目標任務。三季度末城鎮登記失業率為4.07%,保持在4.6%的控制目標以內。

  當中國學者感嘆這一成績來之不易之時,美國智庫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研究員陸瑞安也發出了中國經濟的新常態“是就業,不是産出”的感嘆。

  5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釋放出明確信號,要更加注重保障基本民生,更加關注低收入群眾生活,更加重視社會大局穩定,特別要重視做好就業和扶貧工作,這為進一步做好民生保障工作指明瞭方向。

  完善制度 織牢社會保障安全網

  “每次爸媽來北京幫我照顧孩子,都要提前在老家檢查身體,開足常備的藥品,儘管他們有醫保,但是來北京不管用。真盼著醫保能跨省結算。”在北京一家銀行工作的王建立説。

  據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新聞發言人李忠介紹,有關部門正在研究分層次推進醫療保險的異地就醫費用結算工作,文件正在起草,主要從進一步完善市級統籌、規範省內異地就醫結算、以異地安置退休人員為重點來推進跨省異地就醫結算,並進一步提高醫療保險結算的管理服務水準。

  2014年,黨中央、國務院加強頂層設計,不斷完善民生領域的制度建設,增進人民群眾福祉。

  出臺《城鄉養老保險制度銜接暫行辦法》,使廣大農民工和城鎮非從業居民“進”可在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參保繳費並享受相應的待遇,“退”可由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制度“兜底”。

  部署加快發展商業健康保險的五項舉措,與基本醫保形成合力,提高群眾醫療保障水準、滿足多層次健康需求。

  公佈《社會救助暫行辦法》,全面建立臨時救助制度、為困難群眾兜底線救急難。專家表示,這不僅是我國社會救助制度的逐步完善,更體現了社會救助理念的與時俱進。

  提供穩崗補貼,對在調整優化産業結構過程中不裁員、少裁員的企業,由失業保險基金給予穩崗補貼,主要用於職工生活補助、繳納社會保險費、轉崗培訓、技能提升培訓等相關支出。

  來自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的數據顯示,15個省實現了省內異地就醫直接結算;預計到2017年底,基本養老保險將覆蓋全體城鎮就業人員和適齡城鄉居民,參保人數達9億以上。

  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許光建説:“這些民生領域的制度建設,是從群眾最期盼的領域,從制約經濟社會發展最突出的問題做起,緊緊抓住了當前推動發展和改善民生中的難題,具有很強針對性。”

  創新機制 打破民生發展藩籬

  此前備受熱議的“APEC藍”給我們帶來啟示,治理大氣污染、破解“呼吸之痛”,僅靠單個城市是無法解決的,必須建立大氣污染區域聯防聯控機制。

  這一創新之舉如今已上升到法律層面,11月底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修訂草案)》,增加了對重點區域和燃煤、工業、機動車、揚塵等重點領域開展多污染物協同治理和區域聯防聯控的專門規定。

  實踐證明,要從根本上解決影響和制約科學發展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保障和改善民生,歸根到底要靠制度創新、靠體制機制建設。

  2014年,民生領域的一系列創新之舉在實踐中誕生。

  創新信貸産品,支援大學生創業。人民銀行引導各銀行業金融機構開發眾多貼合創業大學生自身條件的,門檻較低、便於辦理、利率優惠的貸款新品種,如“大學生自住創新貸款”“大學生小微企業創業貸款”等。

  創新工作機制,提高保障房管理效率。推進公租房與廉租房並軌運作,由各地整合原有的管理資源,建立統一的申請受理渠道、審核準入程式,方便群眾申請,提高工作效率。

  創新運營機制,破除養老産業發展障礙。各地積極推行民辦公助、公建民營、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鼓勵社會力量興辦養老機構。推行“醫養融合”“養醫結合”,實現養老機構和醫療機構之間的便捷對接。

  創新考試招生錄取機制,促進教育公平。從考試科目、高校招生錄取機制上都做出了重大調整,高中將不再分文理科,全國語文、數學、外語一張試卷統考,同時探索多元招生錄取機制。

  文/新華社記者 杜 宇 何雨欣 徐 博

  (新華社北京12月9日電)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國際新聞 軍事新聞 科技新聞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王怡然 ]

原稿件標題: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王怡然

原稿件來源:經濟日報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