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熱點聚焦  >   抗戰70週年  >   要聞  >   正文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是共産黨領導全民抗戰勝利法寶

2015年08月12日 15:50:00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光明專論】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是中國共産黨領導全民族抗戰勝利的法寶

   時值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週年的特殊年份,在“815”日本無條件投降日即將來臨前夕,中共中央政治局就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回顧和思考進行第二十五次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學習時強調,對中國人民抗日戰爭,要著力研究和深入闡釋。

   面對日本帝國主義侵略、吞併中國的嚴酷形勢,曾經一盤散沙的民眾在中國共産黨倡導建立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下緊密團結起來,以國共兩黨合作為基礎、工農商學兵各界、各族人民、各民主黨派、各抗日團體、各界愛國人士以及港澳臺同胞、海外僑胞團結起來,組成全民族反對日本侵略者和漢奸賣國賊的鋼鐵長城,取得了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反對外敵入侵的第一次完全勝利。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偉大精神和成功經驗垂訓後人、啟迪來者,深入研究抗戰歷史,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是其中的一個重大課題,值得我們進一步挖掘整理,記取闡揚。

   一、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圍繞黨的中心任務,挽救民族危亡,服務抗戰大局

   1931年,日本侵略者悍然發動了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面對中華民族亡國滅種的危險,國民黨蔣介石集團卻奉行“攘外必先安內,統一方能禦侮”的政策,結果是東北淪陷,華北主權盡失。

   中國共産黨率先舉起了抗日救國大旗,此時的中共中央和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迅速發表宣言、作出決議,號召工農紅軍和被壓迫民眾發動民族革命戰爭驅逐日本帝國主義出中國。

   “九一八”事變後,民族危機日益嚴重,中日民族矛盾上升為中國社會主要矛盾,中國共産黨審時度勢,領導建立並鞏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制定了一系列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實現了空前的民族大團結,奠定了抗日戰爭勝利之基。

   隨著民族危機的進一步加深,中國共産黨明確提出“聯合一切反日力量,開展反日反帝鬥爭與反日遊擊運動,並建立抗日聯合軍指揮部,以實現抗日武裝的統一戰線”。在東北,中國共産黨領導的東北各抗日遊擊隊組成東北抗日聯軍;在西北,中國共産黨同部分國民黨人合作,支援和幫助以馮玉祥將軍為首的抗日同盟軍。

   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陜北瓦窯堡召開了政治局擴大會議。12月17日,毛澤東在會議上作軍事戰略問題的報告,指出戰略方針應是堅決地進行民族革命戰爭〔1〕,初步明確了國內戰爭與民族戰爭的關係,把民族團結抗戰擺在了第一位。會議作出的《中央關於目前政治形勢與黨的任務決議》,批判了黨內長期存在的“左”的關門主義,確立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新策略,提出“應該以自己徹底的正確的反日反漢奸賣國賊的言論與行動去取得自己在反日戰線中的領導權”。〔2〕“只知道如何在下層群眾中間進行工作(這是主要的)是不夠的”〔3〕,“盡可能地向國民黨上層和軍隊將領宣傳黨的抗日主張”。為使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得到更加廣泛的基礎,《決議》宣佈,把“蘇維埃工農共和國”改為“蘇維埃人民共和國”,並調整了對富農、民族工商業資本家、小資産階級、知識分子、國民黨軍隊的官兵和華僑的一系列政策,團結他們共同抗日。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策略的指引下,初步實現了西北地區抗日力量的大聯合,對國內政局産生了很大的影響。

   華北事變後,日本帝國主義與國民黨蔣介石集團的矛盾激化,中共中央敏銳把握時機,由“抗日反蔣”轉變為“逼蔣抗日”“聯蔣抗日”。中共中央還通過各方面的關係,爭取華北地區地方實力派轉向抗日,到1936年12月前,中共與華北地方實力派之間初步建立聯合,從而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創造了條件。

   1936年12月,發生了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中國共産黨力促實現了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推動了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

   盧溝橋事變發生後,中國共産黨向全國發出通電,提出只有實現全民族抗戰,才是中國的出路,號召全國人民、軍隊和政府團結起來,築成民族統一戰線的堅固長城,抵抗日本的侵略。

   為了早日實現國共合作抗日,推動全國抗戰,1937年7月中旬,中共中央派周恩來等人再上廬山,同國民黨談判。不久,日本在上海製造“八一三”事變,淞滬戰役拉開了序幕。在日軍全面進攻的情況下,在中共的促使下,9月22日,國民黨中央社發表《中共中央為公佈國共合作宣言》;次日,蔣介石發表講話,提出團結禦侮的必要,事實上承認了中國共産黨在全國的合法地位,標誌著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的開始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確立。正是由於中國共産黨的倡導和推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得以正式形成。

   由此可見,救亡圖存作為全民族的迫切願望,也就是當時黨的中心任務。而圍繞黨的中心任務,服務黨的中心工作,則是統一戰線與生俱來的使命和功能。統一戰線圍繞黨的中心任務,就能發揮“法寶”作用。

   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在中國共産黨的領導下,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匯成全民族抗戰的洪流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不僅實現了國共兩黨的合作,並且以國共兩黨合作為中心,全國各民族、各階級、各黨派、各社會團體、各界愛國人士以及港澳臺同胞、海外僑胞團結起來,集合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下,最大限度地動員全國人民參加抗戰,最大限度地孤立頑固勢力,匯成了全民族反對日本侵略者和漢奸賣國賊的洪流。

   抗日戰爭時期,一方面,中國共産黨為堅持團結抗戰,積極爭取改革政治、實行民主,支援民主黨派的建立和發展,主動同民主黨派和民主人士建立起團結合作關係,鞏固並擴大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打破了國民黨獨裁統治的局面,贏得了民主黨派和民主人士的理解、認同和擁護。如1939年至1945年間,中國共産黨支援三民主義同志聯合會和九三學社等民主黨派的建立,還特別支援了中國民主政團同盟的創建。

   另一方面,民主黨派作為一股獨立的政治力量,堅決抵制賣國投降,反對分裂國家,反對獨裁統治,積極宣傳抗日理念,真心擁護並努力鞏固中國共産黨提出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促進國共合作一致對外,積極投身抗日救亡運動,為抗日救國出力獻策、馳騁抗日疆場,為爭取抗日戰爭勝利、推進中國民主進程作出了巨大貢獻。

   全國各階級階層的民眾也空前地團結起來,各社會團體自覺地組織起來,以各自的方式和行動參加抗戰。解放區廣泛動員全力支援前線,開展大生産運動,實現根據地的經濟基本自給,為持久抗戰奠定物質基礎。國統區人民群眾把抗日救亡運動和愛國民主運動結合起來,通過各種方式支援前方抗戰。淪陷區不願做奴隸的中國民眾以各種形式同侵略者展開鬥爭。港澳臺同胞和海外華僑心懷祖國,踴躍參加和支援祖國抗戰。

   三、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成功的關鍵在於中國共産黨的領導

   在這場爭取民族解放與國家獨立的正義戰爭中,中國共産黨始終高舉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匯聚起全民族抗戰的宏偉雄力,起到了中流砥柱作用。

   (一)中國共産黨堅持對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領導權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構成十分廣泛,既包括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小資産階級,又包括民族資産階級、開明紳士和地方實力派以及海外華僑中的廣大愛國人士,還包括國民黨蔣介石集團的親英美派大資産階級。因而,領導權問題直接關係到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能否鞏固與發展,決定著抗日戰爭的前途和中華民族的命運。

   全國抗戰伊始,中國共産黨明確提出了在統一戰線中是無産階級領導資産階級還是資産階級領導無産階級、是國民黨吸引共産黨還是共産黨吸引國民黨的問題,強調“統一戰線中的獨立自主”原則,動員千百萬群眾進入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爭取領導權。

   中國國民黨當時是掌握全國資源的執政黨,擁有200多萬正規軍,但國民黨頑固派害怕人民力量在抗戰中發展,實行了片面的抗戰路線,即堅持國民黨一黨專政,只實行單純的政府和軍隊的抗戰,儘管改革有利於抗日,也一概拒絕,不給人民參加抗戰所必需的民主自由權利,不改善工農大眾的生活條件。這種片面的抗戰路線,只能招致嚴重失敗。

   抗戰進入相持階段後,針對蔣介石集團既動搖妥協又不敢公開放棄抗日,既積極反共又不敢徹底破裂國共合作的兩面態度,中共相應採取革命的兩面政策,堅持團結合作,推動國民黨進步,對其妥協動搖和倒行逆施行徑進行堅決的鬥爭,實行“又聯合又鬥爭”,“以鬥爭求團結”的策略,堅持“有理、有利、有節”的原則,“發展進步勢力,爭取中間勢力,孤立頑固勢力”。中共中央高瞻遠矚,明確提出在政治上取攻勢、在軍事上取守勢,從政治上和宣傳上對國民黨頑固派的反共挑釁活動進行深刻地揭露和聲討,呼籲團結,要求制止內戰。在國際國內的抗議活動和反內戰浪潮不斷高漲的情況下,蔣介石集團在政治上陷入空前孤立的狀態,不得不收斂其反共的內戰行為,時局的逆轉得以阻止,國共合作、抗戰到底的局面得以維繫。

   (二)中國共産黨領導開展了敵後獨立自主的遊擊戰爭

   中共中央早在1937年8月召開的洛川會議上,就提出在軍事戰略上必須實行由國內革命戰爭的正規戰向抗日民族解放戰爭的遊擊戰轉變,決定堅決實行全面抗戰的正確路線和在敵後獨立自主發動遊擊戰爭的方針,及時大膽地向敵佔區進軍,放手發動群眾,創建敵後抗日根據地,開闢了廣大的敵後戰場,在戰略上配合正面戰場友軍作戰。

   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後,中國共産黨領導的抗日遊擊戰爭普遍在敵後展開,獨當一面,開闢了諸多敵後抗日戰場,例如,晉察冀、晉冀魯豫、晉綏、山東、華中、華南等,並在敵後堅持持久戰。敵後戰場的不斷發展壯大,凝聚和發展了人民抗日力量,逐步改變著敵我力量對比,有力地打擊了侵略者,拖住了大量的日本兵力,大大減輕了國民黨正面戰場的壓力,成為促使國民黨抗戰到底的一個決定性因素。兩個戰場的相互支援、相互配合、相互依存,奠定了中國持久戰的基本戰略格局和抗戰勝利的現實基礎。

   (三)中國共産黨領導進行了敵後抗日根據地的各項建設

   為了鞏固和擴大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夯實堅持敵後抗戰的基礎,中共中央提出了一整套建設新民主主義社會的基本政策,即民主政權建設、經濟建設、文化建設和黨的建設,使抗日民主根據地真正成為政治民主、軍民團結、經濟發展、政府廉潔的社會,這與國民黨統治區政治專制、官僚腐敗的局面,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中國共産黨在抗日戰爭期間堅持抗戰到底、堅持實行民主的正確路線和模範行動,贏得了民心,成為全民族抗戰的中流砥柱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實際領導者。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所凝聚起來的全民族抗戰的決心和偉力奠定了最終取得抗日戰爭徹底勝利的堅實基礎。

   四、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對新形勢下統一戰線的啟示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偉大精神和成功經驗,對於新形勢下鞏固與發展中國共産黨領導的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有著深刻的啟迪意義。

   (一)始終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才能發揮法寶作用,促進黨和人民事業的不斷發展。

   中國共産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黨的性質決定了黨沒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出於追求和維護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中華民族的整體利益,才能夠運用統一戰線這個法寶把積極因素調動起來、消極因素轉化過來,保證了抗戰的徹底勝利。

   在日本侵略者發動侵華戰爭,中華民族面臨亡國滅種危險的時候,中國共産黨以民族大義為重,摒棄“十年內戰”前嫌,在瓦窯堡會議上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以“兄弟鬩于墻,外禦其侮”的精神,團結包括大地主大資産階級中一切願意抗日者在內的全民族力量,風行草偃,天下景從,共同將日本帝國主義驅逐出中國,取得中華民族解放鬥爭史上的偉大勝利。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統戰工作會議上指出,人心向背、力量對比是決定黨和人民事業成敗的關鍵,是最大的政治。在中國共産黨治國理政的新時期,這仍然是必須花大心思、下大氣力解決好的重大戰略問題。統戰工作的本質要求是大團結大聯合,解決的就是人心向背和力量對比的問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是相互聯繫、相互影響的綜合性系統工程,更加需要我們黨充分發揮統一戰線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凝聚人心、匯聚力量。

   (二)始終緊緊圍繞黨在不同歷史時期的中心工作,保持實事求是的理論品格和與時俱進的實踐藝術,統一戰線才能發揮凝聚人心、匯聚力量的作用。

   正是在抗戰時期,中國共産黨在積極倡導、促成、維護和領導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過程中逐步成熟起來,統一戰線也被確立為黨的三大法寶之一,中共中央就統一戰線發出了四百多份文件、電文(包括中央負責同志的講話和文章),基本形成了統一戰線的理論體系,成為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並且統一工作方法也逐漸成熟,進入化境。

   統一戰線工作的方針是正確處理一致性和多樣性關係,關鍵是做到“求同存異”。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是通過不斷求大同存大異、求大同存小異,最大限度地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打擊日本侵略者。抗日救國就是當時的政治底線和最大共識,守住政治底線這個圓心,包容的多樣性半徑越長,畫出的同心圓就越大,實現了無産階級、農民階級、城市小資産階級和民族資産階級等不同階級的大團結、大聯合,形成了全國人民同仇敵愾,共赴國難的局面,終於以巨大的犧牲奪取了抗日戰爭的最終勝利,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

   (三)發揮統一戰線的法寶作用,有利於改善和加強黨的領導。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統戰工作會議上指出,在堅持政治方向和政治原則的前提下,通過發揚民主、廣泛協商,可以使統一戰線廣大成員更加普遍地認同黨的主張,更加自覺地團結在黨的周圍,跟黨走。正是有了黨的政策的正確、黨的組織的強有力、黨的模範作用以及贏得了人民的擁護,才有了統一戰線中黨的領導地位的實現。正是通過統一戰線,中國共産黨才團結起全國各族人民,成為了領導國家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堅強核心。

   (四)統一戰線工作是黨的特殊的群眾工作。

   為了建立和鞏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黨做了大量的群眾工作。在黨的歷史方位發生重大變化的新時期,統一戰線工作仍然是黨的特殊的群眾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統戰工作會議上指出,説到底,統一戰線是做人的工作,搞統一戰線是為了壯大共同奮鬥的力量。統一戰線工作做得如何,要看交朋友的數量和品質,特別是要交一些能説心裏話的摯友諍友畏友。抗戰時期,我們黨通過對黨外人士多接觸、多談心、多幫助,講尊重,講平等,講誠懇,贏得了民心,最大限度地調動積極因素、轉化消極因素、孤立頑固勢力,積累、形成的好經驗和優良傳統仍然值得記取。

   新形勢下統一戰線是對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繼承和發展,必將為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奮鬥目標繼續發揮凝心聚力的法寶作用。

   〔1〕《毛澤東年譜(1893—1949)》上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97頁。

   〔2〕《中共中央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文件選編》(中),北京:檔案出版社,1985年7月第一版,第52頁。

   〔3〕《中共中央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文件選編》(中),北京:檔案出版社,1985年7月第一版,第63頁。

   (中央社會主義學院黨組理論中心組)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王怡然 ]

原稿件標題: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王怡然

原稿件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