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熱點聚焦  >   抗戰70週年  >   要聞  >   正文

海外高度評價中國抗戰勝利紀念活動

2015年08月12日 15:50:00 來源:人民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週年,中國各地以及海外華人紛紛以“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愛和平、開創未來”為主題舉行相關活動,活動將以9月3日的宏大閱兵式達到高潮,由此也引起了海外各界的高度關注。海外專家和輿論普遍認為,中國舉辦抗戰勝利紀念活動意義重大。

  抗戰紀念 全球行動

  韓國《亞洲經濟》評論説,這將是一次致力於中國同世界進行溝通、一道維護和平、共同發展的閱兵式。

  馬來西亞總理前政治秘書胡逸山説,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最終勝利起到了關鍵作用。

  俄中友好協會第一副主席庫利科娃説,中俄兩國堅決反對篡改二戰勝利成果。紀念活動不僅能夠教育兩國年青一代共同銘記歷史、增進友誼,也呼籲世界各國推進人類和平發展事業。

  根據之前的聲明,中俄領導人將參加彼此的紀念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週年活動,預估俄羅斯領導人普京屆時將出席閱兵儀式。事實上,在烏法峰會後,外交部副部長程國平就已透露上海合作組織六成員國的領導人將參加紀念活動。

  俄羅斯衛星新聞網8月5日稱,捷克總統米洛斯澤曼將接受中方邀請,成為將出席二戰勝利70週年閱兵儀式的歐盟成員國總統。

  韓國KBS電視臺、YTN電視臺、紐西斯通訊社、《文化日報》等主流媒體紛紛對中國將舉辦抗戰勝利紀念活動進行了報道。

  菲律賓《商報》用近半個版面報道了中國將舉辦抗戰勝利紀念活動的消息;菲律賓《世界日報》在世界新聞版面,以置頂方式進行了報道。

  外媒矚目中國閱兵

  美聯社8月2日報道稱,盛大的閱兵式將以空中表演為主,並展示中國的最新武器。

  新加坡聯合早報7月4日報道稱,在空中方隊綵排中,包括空警2000、殲-15、殲-10、殲-11B、轟6K、武直10等新銳軍機紛紛亮相,數量超過100架,規模直逼2009年國慶60週年大閱兵。

  美國彭博社6月23日稱,解放軍將利用此次閱兵展示出軍事現代化。

  韓國紐西斯通訊社6月23日稱,鋻於中國第二炮兵也將參加閱兵,因此中國最先進的“東風-41”戰略洲際導彈有可能公開亮相。

  德國某媒體稱,2009年的中國大閱兵曾展示52個中國製造的武器系統。以此推測,中國此次展示的武器預計更加現代化,甚至包括一些超級武器。

  韓聯社7月22日報道稱,中國已邀請韓國部隊參加此次閱兵式。

  俄新網5月11日稱,在中國三軍儀仗隊首赴莫斯科紅場參加俄閱兵式引起轟動後,俄羅斯也將極其罕見地派軍隊赴北京參加閱兵。

  世界正視中國抗戰貢獻

  印度《經濟時報》網站8月8日報道稱,韓國仁川大學教授金智煥説:“中國的抗日戰爭徹底粉碎了日本軍國主義奴役其他亞洲國家的計劃,挽救了數百萬人的性命、捍衛了地區安全。”

  首批向西方詳細介紹中國抗日戰爭的歷史學家、英國康橋大學中國近代史教授方德萬表示,中國抗戰對整個世界來説意義重大,抗戰使日本稱霸亞洲的戰略失敗,以日為主的東亞秩序無法建立,抗戰還幫助結束了西方國家的帝國主義。

  俄羅斯《獨立報》網站5月17日報道稱,有一個國家,在二戰的勝利國中,它作戰的時間最長,為勝利所付出的巨大代價只有蘇聯可以比肩。這就是中國。

  英國牛津大學中國中心主任拉納米特著書稱,想正確看待那段歷史,必然要承認中國是戰時同盟國四大核心國之一,與美、蘇、英三國地位同等。這段中國歷史不僅是被遺忘的同盟國的歷史,也是同盟國中受戰爭影響最大的國家的血淚史。

  《印度教徒報》網站8月8日報道稱,澳大利亞交通部長馬爾科姆特恩布爾提醒澳大利亞民眾,不要忘記中國在二戰對日作戰中發揮的關鍵性作用。他還表示,不應忘記中國是澳大利亞“最長久的盟友”。

  2014年9月日本的德間書店出版了倉山滿所撰寫的《軍國主義才能救日本》一書。該書公然宣稱:“放棄軍國主義不會給日本帶來和平,只有‘正確的’軍國主義才能喚醒日本”。這一論調很容易讓人聯想到視“修憲、強軍”為己任的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的種種言行。比如,2013年9月25日,安倍在一次講話中真情流露:“日本和平憲法存在局限,日解禁集體自衛權是為了把日本打造成一個‘積極和平主義’國家……如果有人想叫我右翼軍國主義者,那就請便吧。”

  戰前的日本軍國主義回天無力,並不絕對意味著軍國主義本身不能披上一層新的畫皮在日本復活。只要安倍修改和平憲法,推動日本再武裝的行動得不到徹底修正,日本將難以説服鄰國解除對這一問題的高度警惕。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王怡然 ]

原稿件標題: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王怡然

原稿件來源:人民網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