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抗日戰爭是近代中國偉大的歷史轉折

2015年06月15日 15:04:00 來源:光明日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抗日戰爭是近代中國偉大的歷史轉折

  挺進抗日戰爭前線、開闢敵後根據地的八路軍部隊。資料圖片

  抗日戰爭是在中國共産黨倡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下,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全民族抗戰。正是由於全民族的發動,人民戰爭的廣泛開展,使抗日戰爭成為中國100多年來反抗外國侵略的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最偉大的民族解放戰爭,並成為中國革命和民族復興的偉大轉折。

  抗日戰爭是近代中國反侵略戰爭由失敗走向勝利的偉大轉折

  毛澤東同志指出:“我國從十九世紀四十年代起,到二十世紀四十年代中期,共計一百零五年時間,全世界幾乎一切中小帝國主義國家都侵略過我國,都打過我們,除了最後一次,即抗日戰爭,由於國內外各種原因以日本帝國主義投降告終以外,沒有一次戰爭不是以我國失敗、簽訂喪權辱國條約告終。”這是由於社會制度腐敗和經濟技術落後,造成弱國無外交,被動挨打。這種情況,只有到了抗日戰爭,才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始於20世紀30年代的這場戰爭,是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弱國抗擊東方頭號帝國主義強國的戰爭。中日雙方力量懸殊,中國面臨著生死存亡的嚴峻考驗。在這場空前殘酷的殊死大搏鬥中,如何避免近代歷史上中國反侵略戰爭屢遭失敗的命運,正如毛澤東同志曾經指出的,關鍵在於要注重發揮我方戰爭正義性、得道多助的優勢,充分利用敵人失道寡助、“少兵臨大國”的弱點,真正實行全民族的總動員,發動持久的全面的人民戰爭。這是堅持抗戰並爭取達到最後勝利的唯一正確的途徑。對參加抗戰的黨派,誰能夠做到這一點,即實行有利於全民族動員的路線、方針和政策,並一以貫之、堅持到底,誰就實際上是這場反侵略戰爭的指導者,它將最終贏得戰爭,也將贏得人心。

  抗戰前夕的中國,政治分裂,內戰不已。因此,停止內戰,爭取一個統一的中國一致對外,成為發動中國人民抗戰的先決條件。中國共産黨倡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為實現國共合作奠定了政治基礎,為發動全民族抗戰提供了有效的形式。中國共産黨實際上是這個剋敵制勝的法寶——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核心和領導力量。

  國共兩黨分別領導的兩個戰場,在中國抗戰的統一體中,是既互為依存又相對獨立的,它們都為抗戰偉業作出了各自的貢獻。這裡要特別指出,中共領導的廣泛人民戰爭和抗日遊擊戰爭,在全民族抗戰這一廣闊的舞臺上演出了一齣波瀾壯闊、威武雄壯的史詩之劇。在戰略防禦階段,八路軍、新四軍在華北和華中敵後創建了廣大抗日根據地,牽制了大量敵人,穩定了華北地區的抗戰局面。這對於迫使日軍停止戰略進攻回師華北,加速戰略相持階段的到來,起了重要作用。戰略相持階段是堅持抗戰、爭取勝利的最重要階段,也是最殘酷、最艱難的階段。敵後軍民面對難以想像的嚴重困難局面,以奇跡般的創造,扭轉了被動局面,從1943年起,解放區戰場又步入了再發展的新階段。事實表明,敵後解放區軍民的艱苦奮戰,抗擊侵華日軍60%以上,無疑地起到了堅持長期抗戰的決定性作用。到1945年8月,中國人民終於和蘇、美、英等同盟國一道,徹底打敗了日本法西斯。這個不可一世的侵略者終於在中國人民面前低下了頭。

  抗日戰爭是中國革命由挫折走向勝利的偉大轉折

  在民族存亡的危急關頭,中國共産黨率先舉起全民族團結抗日的旗幟,並始終站在武裝抗日的鬥爭最前線。毛澤東同志領導制定的全面抗戰的路線和持久戰的戰略方針,為堅持長期抗戰、爭取最後勝利指明瞭正確的方向。在這場民族鬥爭中,毛澤東同志始終把爭取抗戰勝利成為人民的勝利,作為黨在抗日戰爭時期的重要的指導思想。為此,黨始終爭取和堅持對抗日統一戰線的領導權,並且始終把工作重點放在放手發動群眾、發展人民軍隊和解放區政權上面,在廣泛打擊日本侵略者的鬥爭中,壯大人民革命力量。

  這個時期是在國共合作條件下以抗日戰爭為主要任務的。國共合作對於實現全民族抗戰無疑有著重要的作用,但是,國民黨蔣介石集團仍然堅持其聯共的同時反共的基本立場。這不僅會危及團結,而且會極大地妨礙抗戰大業。對此,全黨進行了有力的鬥爭,旗幟鮮明地反對黨內出現的右傾機會主義的錯誤,強調在統一戰線中的堅持獨立自主這個原則,堅持了中國共産黨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的領導作用;在敵後廣泛開展抗日遊擊戰爭,開闢了廣大的抗日根據地,不斷鞏固併發展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抗日遊擊戰爭是弱國戰勝強國侵略的有力武器,是實現人民戰爭的有效組織形式和作戰形式。抗日遊擊戰爭的顯著特點,是軍隊和人民群眾緊密結合,最充分地發揮了廣大群眾的智慧、力量和創造力,彌補並逐步改變了敵我之間物質力量的不平衡狀態。這樣,就把敵人的廣大後方變成消滅敵人的戰場,牽制並消耗了大量敵人;通過積小勝為大勝,堅持了持久抗戰。抗日遊擊戰爭極大地發展了人民抗日力量,加速了中國革命的進程。敵後遊擊戰爭的廣泛開展,不僅保存了原有的陣地,而且通過廣泛發動和組織群眾,極大地擴大了自己的陣地。

  堅持敵後抗戰和中國革命發展的實踐證明,實行抗日遊擊戰爭的戰略方針,有力地貫徹了放手發動群眾,壯大人民力量,在我們黨領導之下,打敗侵略者,建設新中國的政治路線,是堅持抗戰,爭取勝利和創造光明中國的重要一環。正是黨的正確的政治路線和人民戰爭的戰略方針,引導中國人民不但贏得了這場反侵略戰爭,並且爭取到人民勝利的前途。正是通過偉大的抗日戰爭,實現了中國革命由失敗走向勝利的偉大的歷史轉折。

  抗日戰爭是中華民族由百年衰落走向新輝煌的偉大轉折

  中華民族在歷史長河中,為人類文明和社會進步作出了重大而獨特的貢獻。然而,正當古老的中國向近代社會逐漸演進的時候,西方資本主義的入侵,改變了我國歷史發展進程。這時,腐朽的封建制度和日益衰微的清王朝,已逐漸失去了抵禦西方列強狂暴的侵略和掠奪的能力。資本帝國主義的野蠻侵略,使中國社會日益向下沉淪。在這樣任人宰割、日漸式微的漫長的悲慘歲月中,中華民族失去了昔日的榮耀光環,失去了在國際上應有的尊嚴和地位。

  近代中國的歷史充滿了屈辱和抗爭,與以往歷次抗爭不同的是,這時在中華民族的古老軀體中注入了新鮮血液,是中華民族大覺醒、大動員的一個嶄新的歷史時期。正如毛澤東同志在抗戰勝利前夕所指出的:“這個戰爭促進中國人民的覺悟和團結的程度,是近百年來中國人民的一切偉大的鬥爭沒有一次比得上的。”響徹雲天的《義勇軍進行曲》:“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把我們的血肉,築成我們新的長城!”這一悲壯的吼聲,反映了中華民族的覺醒和團結。正是這種覺醒和團結的力量,使抗日戰爭成為中華民族從百年衰微走向新輝煌的一個重要起點。中華民族在鳳凰涅槃中獲得了新生的希望。

  發生在20世紀中期的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是正義與邪惡、光明與黑暗、自由與奴役的殊死戰鬥。在這場關係到人類命運和前途的鬥爭中,中國戰場打響了反法西斯戰爭的第一炮,持續的時間最長,作出的犧牲最大,對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進程及其結果産生了深遠的影響,作出了不可磨滅的重要貢獻。據統計,14年抗戰,中國戰場長期牽制和抗擊了日本軍國主義的主要實力,斃傷俘日軍150多萬,對日本侵略者的徹底覆滅起到了決定性作用。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中國依然將日本陸軍的主力牽制于中國,到日本投降時,日本在中國戰區的兵力多達128萬人,佔日軍投降人數一半以上。日本史學家伊豆公夫寫道:“日本帝國主義的失敗和投降,是有很多原因的,其中綿延十四年的中國人民的民族解放鬥爭,起了決定性的作用。”這是公正的,是符合歷史事實的。

  近代中國長期被排斥在國際政治、經濟和文化的平等交往之外,那些傲慢的西方國家視中國為一個衰弱的附庸國家,毫無國際地位可言。直到抗日戰爭時期,由於中國人民舉國團結奮起,由於中國抗戰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上述情況才發生了根本性變化。中國革命通過抗日戰爭獲得了人民勝利的前途,這就為實現近代中國人民夢寐以求的民族獨立和國家富強的理想提供了現實可能。中華民族正是通過這場民族解放戰爭邁向新的輝煌。

  (作者係北京大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研究中心教授 梁柱)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王怡然 ]

原稿件標題: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王怡然

原稿件來源:光明日報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