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李泉:中國抗戰是世界性抗戰

2015年06月15日 15:04:00 來源:參考消息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參考消息網6月4日報道軍事科學院軍史百科部副部長李泉少將6月3日在《參考消息》發表題為《中國抗戰是世界性抗戰》的文章,文章認為,把中國抗日戰爭的意義放在國際視野中加以審視,會看得更為清晰。現將全文內容摘轉如下:

  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拉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東方戰場的序幕。由於西方的綏靖縱容,法西斯猶如被打開的潘多拉魔盒,侵略的戰火從亞洲燃燒到歐洲、非洲,人類文明面臨空前浩劫。在世界的東方,中國人民最先舉起了反抗法西斯侵略的旗幟,贏得了世界愛好和平的國家和人民的同情與支援,中國抗日戰爭成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正如毛澤東所説:“偉大的中國抗戰,不但是中國的事,東方的事,也是世界的事。”

  “正確地説,日本敗給了中國人民”

  日本與中國在地理上一衣帶水,在中日兩國交往的歷史上曾經是友好鄰邦。鴉片戰爭以後,列強的炮聲打亂了東亞既有的秩序,沒落的清王朝逐漸淪為任人宰割的羔羊;然而同樣遭受西方炮艦叩關的日本,卻通過明治維新躋身於列強行列。經過中日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日本對外擴張侵略的野心急劇膨脹。經過1932年的“五一五”事件和1936年的“二二六”事件以後,日本軍部勢力進一步加強,政黨政治終結,國家迅速法西斯化,一步步走上了侵略擴張的不歸路。此時在日本眼中,中國既是唾手可得的盤中美餐,也是一擊即倒的東亞病夫。“盧溝橋事件”後,日本極端輕視中國的抵抗意志,陸軍省把中國看成“一個不可能統一的分裂的弱國,日本只要表示一下強硬態度,中國立即就會屈服”。日本陸相杉山元甚至向天皇保證:“中國事變用一個月就可以解決。”

  然而,令日本始料未及的是,此時的中國已不同以往。1937年8月爆發的淞滬會戰持續了三個月,中國軍隊的頑強抵抗給了日軍當頭一棒。從上海前線回日本的西村敏雄少佐向參謀本部報告説,“中國軍隊的抵抗極為頑強”,“中國居民同仇敵愾,鬥志高昂”。1938年3月,中日兩軍在臺兒莊展開激戰,日軍《步兵第十聯隊戰鬥詳報》記載,中國“全部守軍頑強抵抗到最後”,日軍“睹其壯烈者亦為之感嘆”。中國共産黨開闢的敵後戰場,更令日軍如芒在背,如鯁在喉,日軍驚恐不安地稱之為“治安之癌”。

  由於中國抗戰建立了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實行了全民族抗戰的路線和持久戰的戰略方針,創造了敵後戰場與正面戰場相互配合的戰略格局,又得到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國的有力支援,中華民族最終贏得了反抗日本法西斯的勝利。日本史學家井上清承認:“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不僅敗于美國,而且更慘地敗給了中國。正確地説,(日本)敗給了中國人民。”

  “蘇聯衛國戰爭的歷史恐怕將會改寫”

  中蘇兩國在對付具有強烈擴張性的日本軍國主義這一問題上有著共同的利益。“九一八”事變爆發後,蘇聯在複雜的國際環境中,出於其自身安全的考慮,雖然在外交上對日本侵略中國採取了不干涉的立場,但又利用各種場合揭露和譴責日本的侵略行徑,在道義上、政治上支援中國抗戰。1931年9月24日,蘇聯外交人民委員李維諾夫發表公開聲明:“蘇聯在道義上、精神上、感情上完全同情中國,並願做一切必要的幫助。”從1931年9月23日到10月28日,蘇聯《真理報》相繼發表《日本帝國主義在滿洲》《瓜分中國》《滿洲的被佔和日本無産階級的反帝鬥爭》和《滿洲的繩結》等社論和署名文章,指出日本佔據滿洲為帝國主義之侵略壓迫,目的是把中國當做朝鮮第二。

  “七七”事變以後,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其以此為跳板北上進攻蘇聯,進而與德國法西斯從東西兩線夾擊社會主義蘇聯的企圖昭然若揭。史達林洞察到這一切,1940年,他叮囑蘇聯駐華武官崔可夫:“我們駐華全體人員的任務就是要緊緊束縛日本的手腳。只有當日本的手腳被捆住的時候,我們才能在德國侵略者一旦進攻我國的時候避免兩線作戰。”

  在中國全面抗戰初期,蘇聯是給予中國最多援助的國家。1938年3月到1939年6月間,蘇聯先後向中國提供三筆低息貸款,共計2.5億美元。為幫助中國抗戰,蘇聯派遣了大批軍事顧問和專家來華,還派出2000多人的航空志願隊來華直接作戰,先後擊落擊毀日機544架,有200多人血灑長空、壯烈犧牲。

  蘇聯衛國戰爭爆發後,中國不僅在物資、人員上,而且在戰略上有力地支援了蘇聯。中國輸送蘇聯的礦産品總量達53238.74噸,其中以鎢、銻、錫為主,都是軍事工業急需的重要金屬;向蘇聯運送的農牧産品包括綿羊毛21295噸、山羊絨304噸、茶葉31486噸、豬鬃1119噸、駝毛1026噸、生絲301噸、各種皮貨540.7萬張。在情報方面,中共黨員閻寶航利用在重慶社交場合的關係,獲悉德國準備在1941年6月22日前後進攻蘇聯的情報,通過延安發給了共産國際,為蘇聯最高統帥部提供了參考。

  由於中國軍民的浴血奮戰,侵華日軍的陸軍主力被牢牢牽制在中國戰場,無法抽調更多的兵力北上進攻蘇聯,蘇聯得以從遠東抽調大量兵力增援西線蘇德戰場。其間,在蘇的許多中國人以各種形式直接或間接地參加了蘇聯的衛國戰爭,劉亞樓、唐鐸等人以蘇軍指揮員的身份直接參戰。毛澤東的兒子毛岸英也參加了蘇軍,並轉戰南北,見證了蘇軍攻克柏林的偉大時刻。蘇聯國際兒童院的中國孩子,多為中共領導人和革命烈士的子女,儘管年齡幼小,但與蘇聯人民一起,挖戰壕、縫軍衣、照顧傷員等,為打敗德國法西斯做出了貢獻,有的甚至犧牲了寶貴的生命。崔可夫説過:“在我們最艱苦的戰爭年代裏日本也沒有進攻蘇聯,卻把中國淹沒在血泊中,稍微尊重客觀事實的人都不能不考慮到這一明顯而無可爭辯的事實。”俄羅斯人民友誼大學教授塔夫羅夫斯基認為,“如果沒有中國抵抗日本,日本得以進攻蘇聯後方,那麼衛國戰爭的歷史恐怕將會改寫”。

  “中國之英勇堅毅,為盟國之有力堡壘”

  在中國抗戰初期,英美等西方大國出於自身利益,推行綏靖政策,以犧牲弱小民族的利益,換取自身安全,或試圖以締結條約形式,防止法西斯的入侵,根本無暇顧及中國抗戰。

  1939年9月,德國閃擊波蘭,隨後橫掃歐洲,英法被迫對德宣戰。1941年12月,日本偷襲珍珠港,美國也全面捲入對法西斯軸心國的戰爭。直到這個時候,英美等國才真正把關注的目光投向長期孤軍奮戰的中國戰場。中國是最早提出建立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國家之一。毛澤東指出:“我們的敵人是世界性的敵人,中國的抗戰是世界性的抗戰。”在同美國記者史沫特萊談話時他説,我們主張中英美法蘇五國建立太平洋聯合戰線,否則有被敵人各個擊破的危險。太平洋戰爭爆發的當天,中國政府就向蘇、美、英三國提交了採取共同行動的建議書,表示“中國現決心不避任何犧牲,竭其全力與美、英、蘇聯及其他諸友邦共同作戰,以促成日本及其同盟軸心國家之完全崩敗”。1942年1月,世界不同社會制度、意識形態和宗教信仰的國家,在打敗法西斯的共同目標下走到一起,正式結成國際反法西斯同盟。鋻於中國戰場在對日作戰中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美英等同盟國一致同意設立中國戰區。陳納德率美國“飛虎隊”轉戰中緬印戰場,開闢駝峰航線,把戰略物資源源不斷送往中國戰場。美國政府還為中國提供了價值約5.2億美元的飛機、坦克等裝備物資。

  由於中國的艱苦抗戰牽制了日本絕大部分陸軍兵力和部分海空力量,打亂了日本的南進部署,從而為美英等國爭取到寶貴的備戰時間。太平洋戰爭爆發不久,中國軍隊又取得第三次長沙會戰大捷,斃傷俘日軍5萬餘人,大大提振了盟軍士氣。倫敦《每日電訊報》報道:“際此遠東陰霧密布中,惟長沙上空之雲彩確見光輝奪目。”1942年,中國抗戰雖處於極為困難的境地,但仍根據國際反法西斯同盟的戰略需求,毅然派出遠征軍,出兵緬甸,與盟軍共同對日作戰。美國著名評論家伊利奧時少將稱:“茍無中國,戰爭或已無期進行。中國之英勇堅毅,已證明為盟國之有力堡壘。如果中國崩潰,則對於盟國之後果,當頗慘痛。如果其軍隊投降,日本可毫無阻礙以搜刮中國龐大之天然富源,而使戰爭無期延長。”

  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中國與英美等盟國共同作戰的歷史啟示我們,世界大國在面臨共同敵人的時候,不能綏靖縱容,以鄰為壑,或轉嫁危機,損人利己,為了自己的絕對安全而不顧及他國的安全;面對經濟全球化和各國同舟共濟的客觀需求,各大國應當加強合作,共同應對,而不應相互猜忌,圍堵他國,更不能有意挑起事端。要摒棄冷戰思維,共同構建互惠互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家關係。

  盡最大可能幫助亞洲弱小國家

  20世紀上半葉的亞洲各國,除日本外大都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都渴求國家獨立和民族解放。中國飽受殖民侵略壓迫,對亞洲弱小國家民族的這種渴求感同身受。在抗擊日本法西斯的鬥爭中,共同的命運把中國和亞洲弱小國家民族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在這些國家眼中,中國是東方民族解放運動的庇護所和堅強後盾。

  朝鮮在1910年就淪為日本殖民地。金日成、崔庸健、金策等自“九一八”事變後就與中國人民一起組織抗日武裝,在中國東北和朝鮮境內與日本侵略者浴血奮戰。以胡志明為首的印度支那共産黨和越南人民熱情支援中國抗戰,胡志明説:“越南解放運動是中國抗日戰爭的同盟軍。”菲律賓、泰國、馬來亞、緬甸、荷屬東印度和印度等地的人民,與當地華僑聯合起來,開展抵制日貨和不與日本人合作的活動。尼赫魯領導的印度國大黨組建了援華委員會,開展了廣泛的援華活動。

  抗戰期間,儘管中國自身面臨異常困難的情況,但仍然盡最大可能為亞洲弱小國家和民族提供支援和幫助,成為他們最信賴的朋友。在他們眼中,廣闊的中國是他們可靠的戰略後方。中國開辦各種訓練班,為越南獨立運動培訓大批青年骨幹。1942年10月,在中方的協調下,越南各民族主義團體在廣西柳州聯合成立越南革命同盟會。中國政府容留大韓民國臨時政府,並幫助以金九、金若山為首的朝鮮民族主義者,組織“韓國光復軍”“朝鮮義勇隊”,抗擊日本侵略者。金九在《致中華民國朝野人士告別書》中稱:“抗戰八年來,敝國臨時政府隨國府遷渝,舉凡借撥政舍,供應軍備,以及維持僑民生活,均荷于經濟百度艱窘之秋,慨為河潤。”作為亞洲弱小國家的代表,中國在1943年的開羅會議上,極力主張要充分考慮其他弱小國家和民族的願望,適時給予南亞、東南亞和東北亞的殖民地國家獨立地位,表達了弱小國家和民族的心聲。1945年4月25日,中國代表團在聯合國制憲會議上,一如既往地倡導國家和種族平等,強調國家的主權和獨立,反對強權政治。中國在國際舞臺上這種獨特的作用,是其他大國難以替代的。

  近代中國的歷史表明,中華民族的血液中沒有侵略他人、稱霸世界的基因。中國在自己還很困難的時候,都在竭力幫助亞洲弱小國家和民族。今天,愛好和平的中國人民不但是維護世界和平與正義進步的主要力量,更是亞洲人民的好鄰居、好夥伴。中國的發展只會惠及亞洲各國,給亞洲帶來共同的繁榮與穩定。

  李泉 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和百科研究部副部長,研究員,少將軍銜。中國孫子兵法研究會副秘書長、中國軍事科學學會軍事歷史分會副會長。在《中國軍事科學》《軍事學術》等核心期刊發表理論文章十余篇,編著有《二戰經典戰役》、合著《相互依賴時代與國家安全戰略選擇》。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王怡然 ]

原稿件標題: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王怡然

原稿件來源:參考消息網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