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好男兒”從雪峰山走向抗日戰場 重訪黃埔軍校武岡分校

2015年06月16日 15:00:00 來源:湘聲報-湖南政協新聞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本報記者 黃旻

出武岡老城向東,跨過資水,來到青翠蔥郁的武岡二中,這裡是黃埔軍校第二分校的舊址。

從1938年至1945年的7年間,共有23052名熱血青年陸續從這裡畢業,走向抗戰前線。在當年被作為印刷廠和彈藥庫的法相岩溶洞的頂部,學生書寫的“好男兒殺敵去”6個紅色大字至今依然清晰醒目。

遷校:從武漢到武岡
  
抗日戰爭前夕,黃埔軍校武漢分校的主要任務在於,輪調在職軍官和軍士實施短期訓練。李明灝接任分校主任後,為適應抗日戰爭的需要,開始在學校大量培養速成初級軍官。按照中央軍校期別,從第十四期起分校開始招收青年學生,按初級軍官的標准予以正規教育(軍事教育和政治教育)。

1938年秋,南京、南昌相繼淪陷,日軍大舉進逼武漢。黃埔軍校武漢分校被迫遷至湖南武岡,更名為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第二分校,後稱為武岡分校。

隨李明灝來武岡辦學的教官有少將16名、上校27名、中校8名,第十四期、十五期總隊同時在武岡建立。據第二分校少將政治部主任劉公武回憶,他“帶著從武漢招考來的部分第十五期學生,從武昌搭火車到湘潭易家灣,然後徒步到的武岡”。

作為軍校,武岡並非當時的第一選擇。奉命後撤的武漢分校本計劃遷到邵陽,後來發現武岡祠堂、廟宇、院子多且容量大,“每個祠堂有大廳可作教室,有寬房可作寢室,祠堂外面有空場可作基本操練。大的祠堂能駐兩三個隊,小的也可駐一個隊,適合教學”,便在武岡停留下來。

開始,第十四期和第十五期兩個總隊都集中駐紮在武岡縣城的各祠堂,不久又招考了第十六期,分駐高沙鎮。一時間,武岡成為活躍的抗日後方陣地。

消失的建築
  
分校初到武岡時,法相岩周邊一片荒蕪。1939年春,李明灝率軍校師生建成部分校舍,校本部及辦公處、教育處、總務處、機械處等校屬機構隨後遷入。整個分校本部佔地約60畝,曾經拉起警戒網,裏面有烈士陵園、辦公樓和練兵場。

據載,地面上的校區被土墻圍護圈著,有兩重校門,四道崗哨;地下是四通八達的法相岩溶洞,地下印刷廠由校門外太保洞口入,軍火彈藥庫的入口則在校內花乳洞。

分校中心位置的主要建築佈局為:一字排開的中正樓(居中)、應欽樓(居西)、崇禧樓(居東),這是校長及校本部將校的辦公樓;應欽、崇禧兩樓前對稱分佈的6幢平房,是子弟學校——和平小學的教室;從中正樓往後走約兩百步,即可到中山堂;中山堂前有兩個八角亭,亭子前面空曠處建有第二分校公墓。整個建築群以西的寶方山上建有碉堡。

然而,除了大廡頂外帶四個攢尖頂角樓、磚木結構的中山堂,之前的平房、樓房、公墓、亭子,如今都只能在一張復原圖上看到了。

1945年10月以後,隨著戰事結束,武岡分校撤銷了警戒。在之後的數十年裏,不論是這裡的建築,還是任何看得見的遺跡,都在歲月中逐漸消亡。

中山堂的倖存與遺憾
  
穿過武岡二中的教學樓群,第一眼就能看到被百年老樟樹掩映的“穿插枋木構架”老青瓦屋頂,那便是中山堂的所在。它集中西建築風格于一體,73年來風貌依然。

1941年3月,中山堂破土動工,兩年後竣工。武岡市文物管理局局長肖時高告訴湘聲報記者,武岡的中山堂是黃埔軍校本校和12所分校中唯一保存完整的紀念孫中山先生的舊址建築。

中山堂坐北朝南,由正廳、左右廂房、花園等組成,佔地1300多平方米。樓分三層,因地勢南高北低,從正面看只見二層,背面則可見三層。

走進中山堂一樓的中廳,孫中山畫像和“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訓詞映入眼簾。畫像兩旁,有5排帶凹槽的木條,據説曾嵌滿烈士遺像、牌位。

沿屋後木梯上三樓,正廳後墻有一塊鑲嵌在墻壁裏的石碑,走近才發現它表面的文字已基本被鑿毀,僅能模糊地分辨“二分校”、“為紀念”等幾個楷書陰刻的字。資料顯示,這石碑記述的是“二分校情況及中山堂修建始末”,“由周用吾撰額,軍校少校秘書郭池孫書丹”。

民革武岡市委原主委邱少華談及此,很痛惜,“這是人為毀壞的,看得見傷痕。應欽樓、崇禧樓在教育用地建設時被推倒、剷平,抗戰烈士公墓也不復存在,無可考證,這些傷害得更加徹底。”

第二分校撤並成都本校後,中山堂在洞庭中學(原軍校子弟學校,設在校本部外的許家大院)改稱武岡二中後,曾用作學生宿舍、醫務室、黨員活動室、校史陳列館等。

中山堂于1996年被認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7年,校史陳列館遷出,武岡市文物管理局將其改為李明灝將軍陳列館。2013年,中山堂獲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9年,專家在“中山紀念建築與中國近現代建築文化遺産”高層論壇上一致倡議,將現存中山紀念建築申遺,理由是“就猶如紀念林肯、甘地的建築物已被納入《世界文化遺産名錄》一樣,都具有在國際間教化社會的意義”。

武岡走出2萬多黃埔生
  
出武岡城,在高沙鎮的曾八支祠、竹山的楊氏宗祠都曾分別駐紮黃埔第十六期兩個總隊;山門的尹氏宗祠駐紮的是二十七總隊;到第十七期,學制由一年半增為兩年,這是武岡分校歷史上人數最多的一期,5000余學員將武岡附近的高沙、山門、石羊橋、公堂上的各姓祠堂徵用一空。

1938年至1945年,在武岡地區,這些散佈在祠堂廟宇裏以“總隊”為單位的學員班、軍官訓練班、校官訓練班、技術訓練班、戰術研究班等,從第十四期辦到第十八期,共有10個學生總隊,招有19期兩個入伍生總隊,共計23052人畢業。辦學時間之長和畢業學員之多,僅次於黃埔本校和西安第七分校。

第十七期六總隊的舒傳煜在《母校沿革記》一文中寫道:二分校在十七期同時招訓四個總隊,為全國各分校容量之冠,並在當年全國軍事學校校閱時,學術科受測成績及生活紀律均列優等。雖是速成教育,但對學校功能發揮已達極致,對部隊戰鬥力之提升,具有卓越貢獻。

至今,在各總隊駐紮的祠堂墻上,仍保留著當年學員用紅土書寫的“民族興亡,匹夫有責”、“至大至剛,至高至上”等警句標語。祠堂外,有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

在抗日戰爭中,走出黃埔軍校第二分校的畢業生大多直接奔赴抗日前線,其中畢業學員均返回原調訓部隊,而畢業學生依校令分發至三、四、六、九戰區野戰部隊,以及滇緬邊境遠征軍與蘇浙皖敵後遊擊部隊,充任基層軍官。他們在戰場上流血犧牲,為奪取抗日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

在一期《武岡月刊》上,有一份“第二分校部分師生參加抗戰名錄”,顯示第十五、十六、十七期的二分校師生曾參加過福州戰役、湖北通城戰役、湘北會戰、湘北二次會戰、長沙會戰、大雲山戰役、宜昌反攻戰、宜昌襲敵戰、蓮蓬山襲敵戰、店舖街之戰、沙市保衛戰、贛東之役等戰役。

一份顯示不完全的35人參戰名單上,則可看到“兩人犧牲:鄧滋生,17期6總隊,湘北會戰陣亡;戴超勝,17期27總隊,長沙會戰陣亡”的字樣。

在距武岡最近的一場大戰役湘西會戰(雪峰山戰役)中,中國軍人陣亡7817人,其中軍官823人。

(本文參考《武岡黃埔情》、《武岡月刊》等資料,感謝武岡市黃埔同學會會長劉蜀漢提供的圖片。)
  
歷史回眸

二位將軍協力治理武岡
  
黃埔軍校第二分校遷來武岡之際,正值武岡政局動蕩時期,二分校校長李明灝為收拾武岡的混亂局面,向湖南省政府推薦該校政治部少將主任劉公武將軍兼任武岡縣長。在二位將軍的協力治理下,全縣社會治安得到根本好轉,既造福了武岡一帶的老百姓,也為辦好二分校提供了穩定的社會基礎。

武岡分校教學獨特之處
  
在教學體系上,武岡分校與其他軍校比較,可以説是獨樹一幟。整個教學任務分成兩部分獨立實施。一部分是軍事教育,受中央軍事委員會軍訓部領導,由軍事教官會同分校學員總隊的各級隊長負責帶領學員上戰術課,並進行軍事操練和野外演習;一部分是政治教育,受中央軍事委員會政治部領導,政治教官負責給學員講授三民主義、抗戰救國綱領、民眾組織與訓練等課程,駐各隊的政治指導員擔任學員思想言行考核的職責。

由於當時武岡分校的教育在全國聞名,名戰區軍、師長紛紛函請校部派遣學生前往服役。這些學生在校培訓時,對所學課程反覆磨練、精益求精,到了部隊,很受歡迎。


蔣介石為武岡分校同學題的字


武岡分校原貌圖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王怡然 ]

原稿件標題: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王怡然

原稿件來源:湘聲報-湖南政協新聞網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