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熱點聚焦  >   鄧小平誕辰110週年  >   要聞  >   正文

鄧小平南巡中鮮為人知的故事:插柳不叫春知道

2014年08月12日 15:14:00 來源:南風窗 字號:       轉發 列印

1992年1月18日在武昌與湖北省省委書記關廣富、省長郭樹言等談話

  1992年1月18日在武昌與湖北省省委書記關廣富、省長郭樹言等談話

  出行

  1992年1月17日。中國農曆是辛末羊年臘月十三。

  北京。從景山後街不太寬敞的衚同裏,一溜有警車開道的車隊馳出,經過天安門,馳過北京飯店,馳過王府井,在警察的注目禮中,一路綠燈,馳進北京站。

  北京火車站。中國第一站。這裡是連通中國各省會的重要樞紐。也是臘月裏人頭攢動,攘攘熙熙最忙碌的火車站。而東側的一個月臺上,稍顯冷清,一列綠皮車已停在軌道上,警車開道,兩輛中巴和幾輛小車緩緩馳近,依次停下。小平夫人卓琳,坐在輪椅上的鄧樸方,胖胖的鄧林,長得極像鄧小平的鄧楠,鄧家的大秀才鄧榕,準備踏進商界的鄧質方及女兒、兒媳、孫子、孫女及隨行工作人員10人,踏進了專列。

  87歲的鄧小平穿著厚厚的大衣,圍著一條灰色的圍脖,和送行的人拉了拉手,在鄧榕的攙扶下也踏進了專列。

  列車悄無聲息地滑出了站臺。這是一趟沒有編排車次的專列,除了中辦和鐵道部部長,沒人知道開往哪。

  按照中央不成文的規定,凡是擔任過黨和國家一把手的人,如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國務院總理,全國人大委員長,全國政協主席,正常退休後,依然可以享受此種規格的待遇,包括政治待遇、生活待遇和安全保衛待遇。

  所謂專列,就是專為中央主要領導視察工作的專用列車。中央主要領導出行,按照交通工具的種類,可分為專車、專列、專機。現在的中央和國家主要首腦大多是乘專機視察工作,它的特點是安全快速。中國建國初的主要領導,主要是乘專列出巡。毛澤東的專列是三級,為了安全起見,每次出巡,三趟專列同時開出。周恩來為人低調、樸素,每次專列實際只有一節車廂,辦完公務,隨便接在哪趟旅客列車後尾,就能悄無聲息地拉走。

  鄧小平1992年途經江西鷹潭時,曾回憶起“文革”中在江西的日子,自我解嘲地説,我當年也有“三個專”:從北京到江西是用“專機”送來的;從鷹潭到北京是挂了一節車廂,“專車”送去的;在301醫院住院,一個人住一層樓,也是一個“專”。

  專列實際上是一個流動的總統套房。臥室、衛生間、會客室、會議室、活動室、餐廳警衛室、隨從室、行李倉一應俱全,鐵道部統稱為綠皮車。這種專列外觀和普通旅客列車一樣,只是綠皮車上沒有出廠車牌和出廠日期,也沒有始發站和終點站的站牌。其時速在120公里以下,燃料使用的是負30號柴油,這種柴油一般是空軍戰鬥機所使用的,好處是在零下30℃不會凍結。

  鄧小平走出臥室,脫去厚重的外衣,人也輕鬆了很多。車廂裏的氣溫調節和在家裏沒兩樣。車廂兩邊加了扶手,便於老人家行走。懂事的羊羊跑過來:“爺爺,我拉著你。”

  鄧小平説:“不用,不用。爺爺拉著你吧。”

  一雙飽經風霜的大手和一雙稚嫩的小手拉在一起。

  鄧小平極重親情,晚年更甚。這次南方之行,他就是等萌萌、羊羊放了寒假,才出來。北京市中小學放寒假是1月15日,才準備了一天,17日就出門了。

  專列上除了孩子們的笑聲和童言無忌的鬧外,只有專列的車輪和鐵軌的接縫處發出有節奏的響聲,分外清晰。

  先遣組

  北方人到溫暖潮濕的亞熱帶氣候的南方過冬,叫“躲冬”。東北人稱窩在一個小空間裏躲避嚴寒叫“貓冬”。

  鄧小平這次南行,可以算是一次“躲冬”。過黃河,跨長江,直奔珠江,到嶺南人心理意義的南方。

  中央辦公廳對鄧小平的南方之行相當重視。1月3日,由3人組成的先遣小組到了廣州。負責和先遣小組接洽的是中共廣東省委副秘書長陳開枝。陳開枝是廣東省負責接待安排中央領導的“首席接待官”,在廣東凡是官方的大白事和大紅事,在場總指揮一定是陳開枝。

  現在身為廣州市政協主席的陳開枝,回憶起當年的情景,依然歷歷在目——

  1992年元旦,陳開枝到南海過節,上午10點半,謝非親自打來電話,説了一句只有陳開枝聽得懂的話:“我們盼望已久的老人家要來了,請你馬上回來。”陳開枝知道,鄧小平要來了。他跟陪同的南海市委書記、市長告別。

  南海市長問:“什麼急事?吃了中午飯再走嘛!”

  陳開枝抱歉地説:“現在真的不能告訴你們有什麼急事。也許很快可以告訴你們,也許永遠不能告訴你們。”

  驅車趕回廣州,陳開枝看到了中央辦公廳給廣東省委的電報,只有兩行字:小平同志要到南方休息,請做好安全接待工作。憑著敏銳的政治直覺,他預感到又一次歷史性的事件即將發生,老人家到廣東不只是來休息的,也不完全是為了看看南方改革開放的成就。他自己可能會成為這一歷史的見證人。

  先遣組的3人都是中辦的工作人員,陳開枝與他們都很熟,一個是鄧辦的張寶忠,副軍級;一個是老趙,正師級;還有一個是正團。寒暄過後,張寶忠説:“小平同志這次來是休息的。既要讓老人家看看廣東改革開放的新成就,又要考慮他已是87歲高齡的老人,不要過於勞累。”中辦提出的巡視方案是深圳——珠海——深圳——上海。陳開枝則建議,在確保安全和考慮老人家健康的情況下,一定要讓老人家多看看,讓他坐下來多談談。不能視察完珠海,就坐船回深圳,一定要看看珠江三角洲,因為珠江三角洲變化也很大。張寶忠問那些路怎麼走?陳開枝説:“你們也有8年沒來了,最好也一起去看一看。”

  他們共花了7天時間,沿著預定路線進行實地安排和檢查。最後,確定的巡視路線方案,即深圳——珠海——珠江三角洲——廣州——上海,和其他方案一起上報。最後,鄧小平同志辦公室主任王瑞林同志採用了這個路線方案。

  按照慣例,中央領導在國內視察工作,都要由新華社國內部記者隨行採訪報道,但此次的專列上沒有一個新聞記者,只有3個中央新聞電視製片廠的攝影師。這是一次名符其實的休息。現任中共廣州市委常委、宣傳部長的陳建華,當時擔任廣東省委書記謝非同志的秘書,他按照謝非同志要求,負責小平同志在廣東談話的錄音、整理工作。陳建華怎麼也沒有想到,這次的錄音整理工作,幾個月後成為中國的一件大事。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王怡然 ]

原稿件標題: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王怡然

原稿件來源:南風窗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