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熱點聚焦  >   推進誠信建設制度化  >   要聞  >   正文

從網路誠信制度看價值觀自信

2014年08月07日 12:16:00 來源:光明日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原標題:從網路誠信制度看價值觀自信

  “每天,我們擁有6000多萬筆交易,流動著的是6000多萬份誠信。”在“誠信創造價值”研討會上,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馬雲説,“發生交易的雙方互不認識,最終靠的正是‘誠信’。”

  “阿裏的發展壯大見證了市場的力量,也體現了‘誠信就是財富’這種價值力量。”浙江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葛慧君説,“誠信”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在社會道德當中具有基礎性地位。

  建立誠信體系——“虛擬網路”不“虛幻”

  馬雲講述了一個身邊的故事:北京市民小張在淘寶網上訂了一台電風扇,晚上八點鐘下了訂單,第二天早晨七點半,就有人來敲門,一位老人背了一台電風扇站在門口。小張説:“大伯,謝謝你。”他準備倒一杯茶給老人,老人卻説:“不用謝,茶也不用給我,只要在網上給一個好評就夠了。”

  “好評”“差評”的信用評價體系,是阿里巴巴誠信系統建設的縮影。

  “誠信體系的基礎就是大數據、雲計算。”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胡曉明説,“目前,我們可以形成大量個人或企業的信用報告。我們有3億實名用戶,覆蓋近一半的中國網民,涵蓋購物、支付、投資、生活、公益等上百種場景數據,每天的PB級數據相當於5000個國家圖書館的資訊量。”

  “小微企業在申請小額貸款的時候,我們幾秒鐘之內就能作出判斷。”阿里巴巴支付寶一位負責人説,支付寶的一切行為,都在記錄所有商家和用戶的行為細節的數據,後面有一套體系進行測算。沒有任何擔保、抵押,就可以辦貸款手續,因為對方的信用大概是在什麼範圍內,這套體系已經算好了。

  一套有效的信用等級評價體系讓網路誠信“落地”。“誠信通”給每個商家建立誠信檔案,將商家每一筆交易都記錄在誠信檔案中,誠信檔案向所有用戶開放,客戶都可以查詢。淘寶網建立以星、鑽、皇冠為等級和標識的商家信用等級體系,客戶可以查看消費者對店舖商品的每一個評價,了解第一手消費體驗。全民動員、全民參與,讓信用等級評價體系更開放、更高效。

  有關專家指出,由用戶資訊認證體系、信用等級評價體系、業務流程保障體系、懲惡體系、揚善體系、平臺外開放合作體系及大數據底層資訊體系等七大體系組成的阿裏誠信體系,給網路誠信建設帶來新的啟示。

  【專家點評】浙江工商大學副校長陳壽燦:誰擁有信用,誰就擁有未來。誰擁有最先進的信用技術和管理制度,誰就能走在全國乃至世界的前列。誰擁有最高端的徵信和先進的評級,誰在世界上就擁有話語權。社會徵信是未來中國信用建設的一個極其重要的方面。

  信用獎懲聯動——“誠信文化”不“空洞”

  阿里巴巴摩天崖會議室外,挂著一副對聯——“寶可不淘,信不可棄”。

  然而,守護誠信,常與代價相伴。馬雲不避諱地談到了2010年的衛哲離職事件:“當時有些商人為了在阿里巴巴安插內線,派了很多人來應聘商戶審核部門。這些人進入阿里巴巴後審核通過了好幾百家不合規的商戶,這些商戶到處欺詐騙錢,案子集中爆發。這一情況持續半年之久,身為阿里巴巴CEO的衛哲因為管理不善引咎辭職,同時離職的有30多個人。”

  “但是這個代價給今天阿裏帶來了變化,只要碰上類似事情,我們員工會莫名其妙地緊張。”馬雲説,“這才是我們走到今天的底氣”。

  “懲惡揚善機制”是保障誠信的關鍵。阿里巴巴一位負責人説,他們現在每天發生欺詐案件的概率是每百萬筆交易會發生7~8起,在懲治假冒偽劣行動中,去年在網路上發現的1.2億件商品都及時下架,同時對於涉及140萬人次的賣家進行了相應的處罰。

  胡曉明暢想,不遠的將來,這些將成為現實:外地遊客來杭州想要租自行車,不需要交200元押金再辦個交通卡,只要來之前先電腦預訂,到了西湖邊就能直接騎車走;向銀行貸款,不用幾天甚至數月的等待,幾秒鐘錢就到賬上了,因為銀行有你全部的誠信數據,電腦就能判斷是否放貸……

  “這就是信用的價值。”胡曉明説。“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誠信的內涵從傳統擴展到現代,擁有更多時代新意。

  【專家點評】中國社科院網路新媒體研究室主任孟威:信用的缺失和誠信體系的建設,不僅僅是一個經濟學問題,也是社會學、倫理學、法學、哲學等多種學科交叉要解決的問題。誠信文化不空洞,有一套好的信用獎懲聯動機製作為保障。這種聯動機制需要由政府出面來引導,相關的法律法規的職能部門來推動。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王怡然 ]

原稿件標題: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王怡然

原稿件來源:光明日報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