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熱點聚焦  >   2014國慶專題  >   各方聲音  >   正文

關於如何過國慶節的思考:讓節日回歸本來的意義

2014年09月26日 15:37:00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如果一個國家或一個民族借助節日而建構的集體記憶中只有寥寥的“花錢”二字,我們又將如何去錨定自己飄忽不定的身份呢

  中國有著古老的文明,自然也有著最浩繁的節日。即將到來的國慶節,屬於最重要的政治類節日之一。怎樣過國慶節,對這個問題的思考過程本身,就是成熟公民自然意識的體現。

  世界上的國家幾乎都設有國慶日,但“慶”的內容因國家歷史而各不相同。美國和加拿大的國慶日都是獨立日,亦即脫離宗主國英國獲得自治權的日子;德國的國慶日為10月3日,乃是東德與西德在1990年統一的日子;法國的國慶日7月14日,源於1789年這一天爆發的大革命,這場革命推翻了君主政體。我們的國慶日,則是紀念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

  與世界各國一樣,國慶日是中國人政治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至於慶祝方式,則隨時代變遷而變化。在20世紀50年代,最重要的慶典莫過於天安門廣場上的國慶閱兵,新中國成立以來的14次大閱兵,有10次發生於上世紀50年代。而1999年國務院《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的公佈,使得黃金周正式出現在中國人的生活中,從根本上動搖了傳統的國慶方式。而當初為了應對東南亞金融危機波動的黃金周,其消費習慣卻成了新的傳統。中國人的熱錢會在這7天裏風雨無阻地“拯救世界”。在某種意義上,國慶節也就成了集中消費的節日。

  儘管我們不能簡單認為,放假時間越長就越破壞節日本來的意義,但的確很難想像,通過旅遊和消費歡度“黃金周”的國人,究竟會有多少心思去思索“愛國”的問題。

  閱兵儀式、集體遊行和焰火晚會是中外共通的慶祝方式。但相比之下,外國的國慶日還包括很多更“有人情味兒”的民間活動。比如服飾,很多加拿大人會在國慶日穿著與國旗“同款”的楓葉服裝,用“國家的象徵”將身體包裹;美國人對星條旗的“穿戴”更是舉世聞名,女性甚至會穿星條旗圖案的胸衣。2010年美國國慶日,我恰好在加州訪學,聖巴巴拉小城的國慶大遊行就熱鬧異常。美國朋友告訴我,除了華盛頓、紐約這些地方的盛大遊行會由政府部門協調組織外,大部分地方的國慶遊行都是小鎮居民的自娛自樂。國慶日雖猶如狂歡日,情緒上卻緊扣主旨:愛國。

  在中國,儘管一再強調歷史內涵,政府組織推出了許多文化活動,但在大眾層面,幾乎所有節日都被消費所沖淡。耶誕節、萬聖節這些無論在現實層面還是精神層面均與中國人毫無關聯的“舶來節”自不待言,就連那些最純粹的本土民俗節日,如端午節、中秋節、上元節,以及春節,也都被裹上一層濃墨重彩的商業外衣。而這些節日所代表的傳統生活方式,卻日漸被人遺忘。土生土長的“乞巧節”,因牛郎織女的傳説而被稱為“中國的情人節”,但商業味濃重,真正的文化內涵卻被遮蔽。事實上,即使是西方的情人節,也是有著獨特的歷史文化意涵的,絕不等於互相贈送鮮花和巧克力這樣簡單。

  將所有節日粗暴地改造為消費主義的儀式,無疑構成了對於文化傳統的巨大創傷。如果一個國家或一個民族借助節日而建構的集體記憶中只有寥寥的“花錢”二字,我們又將如何去錨定自己飄忽不定的身份呢?

  讓節日回歸其本來的意義,關鍵在於弱化缺乏文化內涵的“消費”在節日慶祝方式中扮演的角色。其實,看看美國聖誕和新年的消費狂潮,在“花錢過節”的問題上,也都大同小異。關鍵問題是,在國家經濟蓬勃發展,以至於文化上的焦慮感也快被市場繁榮掩蓋的今天,我們的確需要更多反思。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國際新聞 軍事新聞 科技新聞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王怡然 ]

原稿件標題: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王怡然

原稿件來源:人民日報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