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熱點聚焦  >   2014國慶專題  >   各方聲音  >   正文

專家稱取消國慶長假 要"保衛黃金周"嗎?

2014年09月26日 15:38:00 來源:新京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十一”黃金周將至,許多人正為出遊摩拳擦掌。可清華大學假日改革課題組負責人蔡繼明教授卻稱:世界上絕大部分國家,國慶節都只放一天假,我們規定國慶節3天的法定假日明顯有些長,未來應該加強帶薪休假制度的落實,取消“十一”黃金周,將國慶節的法定假日調整為1天。一時間,“大放厥詞”等指責鋪天蓋地,網上還掀起一股“保衛黃金周”的風潮。

  原標題:是否有必要“保衛黃金周”?

  “十一”黃金周將至,許多人正為出遊摩拳擦掌。可清華大學假日改革課題組負責人蔡繼明教授卻稱:世界上絕大部分國家,國慶節都只放一天假,我們規定國慶節3天的法定假日明顯有些長,未來應該加強帶薪休假制度的落實,取消“十一”黃金周,將國慶節的法定假日調整為1天。一時間,“大放厥詞”等指責鋪天蓋地,網上還掀起一股“保衛黃金周”的風潮。

  取消黃金週遭嗆是因“不合時宜”

  國人最需要的是帶薪休假對假期的“擴容”,而非在有限的天數內玩各種排列組合。而在帶薪休假權的全面落實之前,談取消黃金周也太奢侈。

  蔡教授的建議,是將國慶假期減為一天,春節假期延長到五天。説白了,這其實就是個年度版“朝三暮四”的遊戲,全年假期總量不變,只是把兩天假從國慶挪到了春節。這麼一挪是不是假期安排就更合理呢?未必。

  如果説國慶“黃金周”副作用不小,那春節假期同樣會擠癱火車站,是不是也有取消的理由?在法定假日總量既定的情況下,國慶假多兩天還是春節多兩天,很難説哪個更合理,標準只能是因人而異。喜歡春節出遊的人,可能覺得假期長點好;習慣春節回老家團聚,國慶出遊的人,則會覺得少了一次機會。

  在長假將至的節點説取消長假,不合時宜,也會模糊了問題的關鍵——那就是帶薪休假權的落實。已經退出歷史舞臺的“全國假日辦”早就提供教訓,國人最需要的是假日“擴容”,而非在有限的天數內玩各種排列組合。蔡教授提供的權威數據顯示,當下“我國帶薪休假的落實率在50%左右”,換句話説,推動帶薪休假權的全面落實,還有太多的工作要做,在此之前,留個“黃金周”,從保障休假權的角度説聊勝於無、很有必要。

  現實中,不論什麼類型的企業,國慶小長假普遍都會比帶薪休假落實得好。雖然同樣有法規撐腰,但因帶薪休假往往要員工個人去爭取,博弈能力相對較弱;而定期統一放假會形成一種群體聲勢,增強員工和單位的集體博弈能力,哪怕再苛刻的私企老闆,往往也不敢公然和這慣例對抗。

  同樣的道理,春節回家團聚的傳統習俗太過強大,很多人事實上休假的天數甚至會高於法定假日,因為無論是企業老闆還是員工,都已經習慣了春節休假的節奏,老闆們一般也不會在春節去“刁難”員工。所以,把兩天法定假期留在“黃金周”,顯然價值更大,會給員工多一次和企業集體博弈的機會。

  不管當初推行國慶“黃金周”的目的是什麼,如今已是既成事實,而且也成了很多人珍貴的假期。至於蜂擁出遊等負面影響,是假期整體太少狀況下的必然。即便如了蔡教授的願,把國慶的兩天假挪到春節,如果景點再度出現人滿為患,難不成再去呼籲取消春節長假?

  説到底,帶薪休假兌現前,慎談取消黃金周。專注假期研究N年的蔡教授,還是出出主意,形成督促企業的輿論壓力,從而增強普通打工仔的休假博弈能力。在帶薪休假落實率尚不及格的情況下,急於取消國慶“黃金周”,除了刷下教授自己的存在感,意義不大。

  敬一山(媒體人)

  告別黃金周沒那麼可怕

  本質上,黃金周就是行政干預下的“趕大集”。指望用黃金周化解民眾的“假期饑渴”,只能是造成全民血拼,也讓休假無品質可言。

  蔡教授“取消黃金周”的主張甫一傳出,板磚四處飛來。權利敏感可以理解,問題是,其建議果真就很荒謬?抑或是我們誤解了其用意——要看到,他並非想要將既有的假期搶走,而是希望將目前強制性的集中休假模式,轉變為“帶薪休假跟節假日結合”的分散性休假。

  實質上,對黃金周溯源,不難知道,它本就是特定歷史背景下的特殊政策,是行政干預下的“趕大集”,旨在應時之需地刺激經濟。而黃金周對於提振國民旅遊意願,也確實起到了不小作用。但時至如今,其弊端日益凸顯。每逢長假,人流洶湧、交通擁堵……黃金周裏動輒上演一鍋粥的景象。“黃金周”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邊際遞減,勞動者休假的實際品質也難以保證。在此情境下,在不縮減假日總量的前提下將其分拆,至少能避免集中出遊帶來的混亂。

  蔡教授提到,國慶節放一天假是許多國家的通例。這不是虛言,實質上,一些國家的假期制度確實值得借鑒。如在美國,有關於“聯邦法定節假日”的規定,主要適用於聯邦政府僱員群體。在聯邦假日之外,政府僱員亦享有與其工作年限相關聯、長短不一的“帶薪休假日”。企業則以“帶薪休假日”制度為主,假期時長與資歷和工作時長相關聯,但無論休閒、病假還是事假,都包括其中,有雙方契約作保證。企業也可以有選擇地將某些聯邦假日作為“帶薪休假日”的一部分,但沒有硬性規定。還有些全民性節日,如國慶日、陣亡將士紀念日、感恩節、耶誕節,雖然沒有法律強制性規定,但慶祝和紀念已成約定俗成的傳統。

  這樣相對靈活的安排,使“全民假日”成為偽命題。其利好也非常明顯:一是以“帶薪休假”方式滿足了勞動者真正個性化的“黃金周”式需求,二是不讓有限的社會資源承載“全民假日”過度消費之痛。

  儘管國情、社會傳統不同,可在假期制度設計上,美國等的經驗不乏參考價值。説到底,化解“假期饑渴”,靠的不該是長假,而應在節假日與帶薪休假權上求解。在需求充分形成的語境下,發展旅遊業,也需要散客出遊的平穩促進,而非需求累積下的一時釋放。這就需要對接市場規律,用適當“短假”來分散“時令休假”帶來的壓力,也用帶薪休假滿足“全家出遊”的需求。

  不去理順堆積在二者上面的權屬關係,一味指望長假來“止渴”,也只能是造成全民血拼,導致休假無品質可言。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國際新聞 軍事新聞 科技新聞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王怡然 ]

原稿件標題: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王怡然

原稿件來源:新京報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