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習近平總書記心繫烏鎮:6年5次訪烏鎮

2015年12月16日 18:00:00 來源:浙江日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習近平總書記心繫烏鎮:6年5次訪烏鎮

  2005年8月3日,時任中共浙江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習近平到烏鎮調研,時任烏鎮古鎮保護與旅遊開發管委會主任陳向宏彙報古鎮情況。圖/徐建榮 攝

  一個枕水而眠的千年古鎮,在幸運地與20世紀人類最偉大的發明之一網際網路結緣後,夢幻般地書寫了讓世人“驚艷”的時代傳奇。

  2015年12月16日,定是一個值得銘記的日子,舉世矚目的第二屆世界網際網路大會將在永久舉辦地烏鎮拉開帷幕,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將親臨現場併發表主旨演講。得知這一喜訊,生活在古鎮上的人們奔相走告,滿懷期待地盼望著總書記再回烏鎮。

  人們清晰地記得,2014年11月19日,首屆世界網際網路大會,習主席在百忙之中向大會發來賀詞。賀詞稱,網際網路真正讓世界變成了地球村,中國正在積極推進網路建設,讓網際網路發展成果惠及13億中國人民。

  今天的烏鎮,小橋流水、粉墻黛瓦。倚樓聽舊時風雨,茶間訴吳越往事:這裡,商賈雲集,富甲一方;這裡,流淌著錦繡江南的繁華,演繹著古典中國的文雅。到過烏鎮的人,無不驚嘆于優美的環境生態、悠久的江南水鄉文化,無不驚嘆于網際網路帶給這裡的巨變。

  烏鎮的保護和發展,飽含著習近平同志的深厚感情和殷切期望。他曾反覆強調烏鎮“歷史遺産保護開發和再利用”理念的重要性、必要性,強調必須最大限度地保護好千年古鎮這一歷史文化遺産。這體現了他歷來對文化傳承、環境保護的珍視。“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五大發展理念,在烏鎮的保護與發展中得到生動詮釋。

  6年5次訪烏鎮,習近平高瞻遠矚,嘔心瀝血,精心為千年古鎮設計發展之路

  “車子跳,烏鎮到”。

  這是早年浙江人對烏鎮的口頭禪,意思是只要你感覺車子猛烈顛簸,就意味著到了烏鎮,比喻烏鎮當年路況很差。的確如此,烏鎮曾是桐鄉最後一個通公路的鄉鎮,直到1992年烏鎮北柵通江蘇省的公路才打通。那時烏鎮人最好的工作便是到鎮上幾個國營工廠上班,後來工廠陸續倒閉,下崗工人難謀生計。

  要擺脫困境,烏鎮必須破繭成蝶,重新謀劃發展之路!

  2005年8月3日,驕陽似火,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的習近平來到烏鎮調研古鎮發展之路。在二期保護工程現場,他戴著草帽、冒著酷暑,整整一上午,詳細了解了工程建設、資金來源等情況,汗水浸透了衣背。這個時候,烏鎮西柵的開發正遇到不少困難,而資金的困境更讓一些人對烏鎮的保護開發工作心存疑慮。烏鎮“以歷史街區保護和再利用”的理念一波三折,開始阻力很大。有的人覺得所謂歷史遺産是落後的東西,是陳舊觀念,保護沒意義。有的人認為,在保護中開發旅遊,把原先平整的水泥路重新變成了石板路,平橋變成了拱橋,影響出行起居,不少人抵制。在這次調研結束後的座談會上,習近平同志進一步肯定了烏鎮的保護方式和理念。臨走時,習近平鼓勵大家堅持“以保護歷史遺産來開發旅遊”的發展理念不動搖,使這條路越走越寬廣。

  據不完全統計,習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6年,至少先後5次到烏鎮調研,每次都反覆強調要保護好烏鎮這一歷史文化遺産,強調必須解決好烏鎮面臨的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文化保護之間的矛盾。參與古鎮保護與開發的工作人員每回憶起總書記視察烏鎮的一次次場景,都會動情地説,沒有總書記的高瞻遠矚、良苦用心,這個古老小鎮也不會有今天這樣的生機和活力。

  烏鎮人沿著習近平指明的方向,持續努力,“來過便不曾離開”的美麗小鎮,讓世人“驚艷”

  江南奇景水中鄉,後巷前街舟楫忙。行客欲知烏鎮事,小橋黛瓦話滄桑。

  古樸的水鄉、高高的屋檐、黑黑的窗欞、長長的青石路、窄窄的街衢、幽幽的水巷、瘦瘦的烏篷船……這就是烏鎮。在烏鎮,不僅人在畫中游,而且人隨文化走。“文化烏鎮”喚醒千年古鎮的鮮活靈魂。

  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脈和創造源泉。時間追溯到2004年9月16日,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的習近平考察烏鎮文化建設。“堅持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深入推進文化體制改革,積極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産業,創作更多倡導和諧精神、體現和諧理念的優秀文化産品,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是他當時對這個古鎮提出的期盼。2005年7月,中共浙江省委十一屆八次全會作出加快建設文化大省的決定,並明確提出實施文明素質、文化研究、文化精品、文化保護、文化陣地、文化産業促進、文化傳播、文化人才“八項工程”。緊隨其後,8月19日,習近平在全省服務業發展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做大做強服務業,尤其是以旅遊業為主的現代服務業。

  一邊是文化産業,一邊是現代服務業,而“以保護歷史遺産來開發旅遊”的思路,恰恰讓烏鎮成為了二者的最佳結合點。

  浙江的黨員幹部沒有辜負習書記的厚望,始終沿著他謀劃的思路,治理烏鎮。從保護文化,到挖掘文化,恢復文化,創新文化,烏鎮的開發鼓點越來越密集,亮點頻閃。2007年2月,集旅遊觀光、休閒度假、商務會展于一體的烏鎮西柵正式對外開放。短短三年,成功獲評國家5A級景區。烏鎮也先後獲得中國(首批)十大歷史文化名鎮、亞太地區遺産保護傑出成就獎。

  2013年,投資4億元的烏鎮大劇院正式竣工,成為烏鎮最具特色的文化地標。以此為依託,連續舉辦三屆烏鎮國際戲劇節,共演出國內外劇目42部,吸引國內外觀眾75萬人次,演繹了一個千年古鎮的文化復興。目前,烏鎮正在向著“中國旅遊第一大鎮”和“國際一流風情小城”全速前進。

  “我的家鄉烏鎮,歷史悠久……漫長的歲月和迢迢千里的遠隔,從未遮斷我的鄉思”,這是文學巨匠茅盾筆下一段飽含深情的文字。在他的諸多作品中,這座千年古鎮散發著世外桃源般的氣息。

  與文學巨匠異曲同工,有人用“驚艷”一詞來形容當下的烏鎮。“驚”既是為烏鎮的巨大變化而吃驚,也是為烏鎮將古老傳統與現代時尚如此完美融合而驚嘆。“艷”不是濃墨重彩,而是表達烏鎮鮮明美麗的個性給人留下的深刻記憶。

  今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考察時指出,浙江歷史文化豐厚,歷史上文化名人群星璀璨。只要傳承歷史、守正出新,海納百川、兼收並蓄,就一定能夠實現建設文化強省的目標。

  今日之烏鎮,正是在傳承歷史、守正出新、海納百川、兼收並蓄中演繹出了時代的華彩。

  我們不會忘記,首屆世界網際網路大會期間,來自近百個國家和地區的千余名嘉賓齊聚烏鎮,面對烏鎮的人文美景,有人驚嘆——世界上竟然有如此美輪美奐的地方,中國政府和人民對歷史文化環境保護如此之重視!為了多欣賞烏鎮的旖旎風光,他們有的寧願早起,有的趁會議間隙,有的直到深夜,還漫步在烏鎮的青石路上,徜徉在小鎮的運河邊,流連忘返在石拱橋上,或思考,或品著咖啡閒聊,悠然自在。會議結束後,有來自十多個國家的代表不願當即離開,申請續住。

  “傳奇烏鎮”緊緊遵循習近平提出的發展新理念,依託網際網路,再次插上騰飛的翅膀

  隨著世界網際網路大會永久落戶烏鎮,這個傳奇的江南小鎮在自覺與不自覺間魔術般地發生著變化。跨越千年的古鎮文化與引領未來的網路文明,在這裡融會貫通、交相輝映。你很難想像,小小的烏鎮自首屆世界網際網路大會後,短短一年時間,寬頻出口總頻寬達到220G,提高了10倍,能允許超過5萬人同時通過4G網路上網;

  今天,在烏鎮,通過“網際網路醫院”,人們可以找全國的醫生看病。在烏鎮公共自行車服務點,外地遊客不需要辦卡,只需微信掃描二維碼就可以直接借車;

  今天,在烏鎮,嘉興籍在外讀書的大學生,回家鄉就業、創業的比例已高達60%左右。在當前招商難的情況下,烏鎮卻幾乎每個工作日都有新項目在談;

  今天,在烏鎮,智慧養老綜合服務平臺以烏鎮居家養老服務照料中心為載體,惠及1.5萬名烏鎮老人,既能為老年人提供集中照料與居家服務,也借助老年人家中的智慧居家照護、SOS呼叫跌倒與報警定位等設備,將服務延伸到老人家中;

  今天,在烏鎮,有70%的居民從事服務業,70%的GDP來自服務業,70%的服務業來自旅遊業。截至目前,烏鎮共有各類服務業單位3000多家,從業人員超萬人。

  ……

  2015年9月,我省批復同意設立烏鎮網際網路創新發展綜合試驗區,將以烏鎮為核心,輻射周邊,打造全省資訊經濟發展的示範區、全國“網際網路+”發展的先行區。同時,通過打造雲遊古鎮、智慧安居、智慧養生、智慧會展、智慧開發和保護、智慧環境等工程,進一步讓智慧烏鎮更智慧。

  春風化雨入烏鎮,一步一履總關情。總書記的關懷讓古老的烏鎮煥然新生,網際網路的光芒帶給烏鎮全新的魅力。

  今天的烏鎮,是世界的烏鎮。烏鎮人心懷習近平總書記的殷切期望,站在新的起點上,謀劃佈局、開拓創新,在網際網路的天空裏盡情揮灑,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智慧城市和“美麗中國”建設發揮榜樣力量。(《網路傳播》記者 王勉 本報記者 應建勇)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李寧 ]

原稿件標題: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李寧

原稿件來源:浙江日報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