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周年
您的位置:中國臺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獅城記憶:記者“習馬會”報道親歷

2015年11月11日 08:04:00 來源:新華網 字號:       轉發 打印

  這是習近平同馬英九握手。新華社記者 蘭紅光 攝

  這一握,穿越66年的兩岸恩怨情仇,也讓我這個親歷近22年來臺海風雨歷程的“老記”,感慨萬端……

  作者 陳斌華(新華社記者)

  歷史在這一刻定格:

  公元2015年11月7日下午3時,身著深色西服,分別係著紅色、藍色領帶的兩岸領導人習近平、馬英九,從新加坡香格里拉大酒店“島廳”兩側同時走出,相向而行。在黃色幕布中央前方,他們將右手伸向對方,緊緊握在一起。

  這一握,穿越66年的臺海恩怨情仇,也讓我這個親歷近22年來臺海風雨歷程的“老記”,感慨萬端。

  見證歷史,何其有幸!親歷“汪辜會晤”、“胡連會”、兩岸“三通”、兩度“張王會”後,我又在現場見證兩岸關係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大事件,為自己的職業生涯錦上添花,真是三生有幸。而獅城採訪記憶,更讓我深深感受到:習、馬兩位敢于擔當的領導人,在新加坡,下了一盤很大的棋!

  這是陳斌華在“習馬會”採訪現場。

  1

  “這事也太大了!!”

  11月3日深夜,我的手機突然響了起來——新華社駐臺帶隊記者李寒芳緊急通報:臺灣有媒體爆料兩岸領導人習近平、馬英九將在新加坡“偶遇”。“這事也太大了!!”我脫口而出。

  第二天一早七點鐘,新華社受權發布了“習馬會”的消息,證明果然是“大事”。我迅速按照流程網上報名、打報告申請赴現場採訪、緊急辦理公務護照和出境手續、訂機票酒店等,在短短兩天內搞定一切,終于在6日深夜趕到新加坡香格里拉大酒店。

  這是入駐酒店的外景。

  為了拍攝1949年以來兩岸領導人首度握手的歷史性畫面,全球媒體都“拼”了。報名參加採訪的共有海內外媒體195家、記者629人。其中,大陸媒體59家、226人,臺灣媒體51家、158人,港澳媒體23家、84人,外國媒體62家、161人。美聯社、路透社、法新社、新華社、今日俄羅斯、《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等全球知名媒體,無一缺席。

  2

  “往後退!往後退!”

  握手當天下午3時進行,記者安檢中午12時30分才開始。但當我上午9時多下樓到酒店大堂時,大批攝影、攝像記者已在安檢門前排起長龍,就為了搶佔最佳拍攝位置。大堂內、大門口,眾多媒體從業者都在忙著調試直播設備、進行連線報道演練。一場新聞大戰已提前打響。

  下午2時30分,我走進“島廳”,場內人山人海,一位難求。進場晚的攝影、攝像記者在最後幾排的高臺上架起“長槍大炮”,但還是難以居高臨下,急得齊聲高喊“往後退”“往後退”。但即便是同行,這會兒也成了冤家,誰都寸土不讓。最後還是國臺辦新聞局官員馬曉光親自出面,協調前幾排的記者往後挪移,才平息了這場“搶鏡”爭議。

  “習馬會”背後的新聞大戰。新華社發

  3

  歷史性一刻:長達80秒的緊握

  習近平、馬英九面帶微笑,向左、向右轉身,以讓更多記者能捕捉到畫面。整整80秒鐘,兩只手始終沒有松開。

  等候多時的媒體記者屏息靜氣,忙著記錄下這一珍貴瞬間,讓瞬間成為永恆。大廳里一時光芒閃爍,快門聲響成一片。

  馬英九後來透露,“(握手的感覺)很好哇,我們兩個人都很用力”。

  握手畢,習近平、馬英九熱情地向記者們揮手致意。為了揮得“比較舒服”,馬英九還特意解開西服上衣的扣子。而後,初次見面的兩人像老朋友一樣,邊走邊聊,並肩步入緊鄰的金塔廳,率領主要陪同人員分坐在長桌兩邊。

  正式的“習馬會”開始了!

  4

  “習先生”見“馬先生”

  “馬先生,我們開始吧?”“好!”習近平、馬英九簡短的一問一答,宣告雙方交換意見正式開始。雖然有稿子,但兩人的開場白都很感性。

  習近平說,今天是一個非常特別的日子,兩岸領導人見面,翻開兩岸關係歷史性的一頁,歷史將會記住今天。兩岸關係66年的發展歷程表明,不管兩岸同胞經歷多少風雨,有過多長時間的隔絕,沒有任何力量能把我們分開,因為我們是打斷骨頭連著筋的同胞兄弟,是血濃于水的一家人。

  馬英九這樣說,今天,我與習近平先生分別以臺灣與大陸領導人的身份,穿越66年的時空,伸手相握,握著兩岸的過去與未來,也握著中華民族振興的希望,深具歷史意義。

  回顧了歷史,兩岸領導人又展望了未來。

  習近平說,當前,兩岸關係發展面臨方向和道路的抉擇,我們今天坐在一起,是為了讓歷史悲劇不再重演,讓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成果不得而復失,讓兩岸同胞繼續開創和平安寧的生活,讓我們的子孫後代共享美好的未來。

  馬英九則在講話中引述了北宋大儒張橫渠的名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他說:“習先生,為了兩岸人民,讓我們一起努力、’為生民立命,為萬世開太平’,為中華民族開創更和平燦爛的未來。”

  5

  閉門會談一小時

  能領到“A”證、在現場採訪正式會面的記者,只有區區幾十人,還要照顧到大陸、臺灣、港澳及外國媒體的平衡,因此我是少數能在會場的大陸記者之一。或許是觸景生情吧,深知兩岸領導人會面來之不易的我,聽了兩位領導人的開場白後不禁熱淚盈眶。

  記者離場後,習近平、馬英九進行了一個多小時的閉門會談。新華社在會後發布的新聞稿披露,會面中,雙方肯定2008年以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取得的重要成果。雙方認為應該繼續堅持“九二共識”,鞏固共同政治基礎,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維護臺海和平穩定,加強溝通對話,擴大兩岸交流,深化彼此合作,實現互利共贏,造福兩岸民眾,兩岸同胞同屬中華民族,都是炎黃子孫,應該攜手合作,致力于振興中華,致力于民族復興。

  習近平還在會面中就攜手鞏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大格局、共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出“四個堅持”:堅持兩岸共同政治基礎不動搖;堅持鞏固深化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堅持為兩岸同胞多謀福祉;堅持同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他還再度強調,兩岸雙方應該支持鼓勵兩岸史學界攜起手來,共享史料、共寫史書,共同弘揚抗戰精神,共同捍衛民族尊嚴和榮譽。

  馬英九則表示,2008年以來,兩岸共同創造和平穩定的臺海局勢,獲得兩岸及國際社會普遍讚揚,要善加珍惜。“九二共識”是實現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共同政治基礎,兩岸要鞏固“九二共識”,擴大深化交流合作,增進互利雙贏,拉近兩岸心理距離,對外展現兩岸關係可以由海峽兩岸和平處理,同心協力,為兩岸下一代創造更美好的未來。

  據臺灣和海外媒體披露,馬英九在會面中,還提出臺灣方面參與國際活動、大陸沿海導彈部署等問題,習近平一一解釋、說明,強調軍力部署不是針對臺灣,只要不造成“兩個中國”、“一中一臺”,雙方可以通過務實協商對臺方參與國際活動問題,作出合情合理的安排。

  6

  “AA制”的晚餐

  會面結束後,海內外媒體關注的焦點再度回到“島廳”,雙方在此舉行記者會。大陸方面由國務院臺辦主任張志軍主持,臺灣方面則由馬英九親自上陣。

  這是晚餐現場。圖片來自網絡

  當晚6時,兩岸領導人在香格里拉大酒店共進晚餐。習近平與馬英九並肩坐在雅間中間,雙方主要陪同人員“插花”而坐。菜色包括兩道涼菜、4道熱菜和兩道甜品,主食為四川擔擔面,菜係包括粵菜、川菜和江浙菜。酒水則包括大陸方面帶來的茅臺酒,以及臺灣方面帶來的兩瓶俗稱“黑金剛”的1990年份的金門高粱酒和多瓶馬祖老酒。

  席間,雙方互贈禮物。習近平向馬英九贈送了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劉大為的國畫作品,馬英九回贈臺灣傑作陶藝公司制作的“臺灣藍鵲”手工瓷器。由于是在第三地舉行,不存在“誰請誰”的問題,亦或許為了體現兩岸平等,所以晚宴費用採取“AA制”。

  因為席間開懷暢飲,一個小時的晚餐結束後,馬英九離開酒店時臉泛潮紅,熱情地向記者和民眾揮手致意。當晚,習近平、馬英九分別乘坐專機離開新加坡,返回北京、臺北。至此,舉世矚目的“習馬會”完美落幕。

  而“習馬會”開啟的兩岸歷史新頁,才剛剛打開……

  陳斌華簡歷

  新華社高級記者、港臺部副主任,臺灣問題專家。1993年進入新華社對外部工作,主要從事兩岸新聞和中央時政新聞採訪,係大陸首批赴臺駐點記者,曾參加中共十六大、澳門回歸、連宋訪問大陸、2004至2012年歷屆臺灣“大選”等重大報道。

  作品曾獲中國新聞獎,被收入《通訊名作100篇(1949-1999)》《新聞傳播精品導讀》等,獲評為新華社“十佳記者”、“崗位建功先進個人”。著有《駐點臺灣》《親歷臺灣“大選”》《自在臺灣:一個大陸人的十年行旅》等。

  文中圖片除標明外,均由記者本人提供。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張曉靜 ]

原稿件標題: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張曉靜

原稿件來源:新華網

: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係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中國臺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