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習馬會”一小步,兩岸關係一大步

2015年11月08日 10:34:00 來源:中國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過去主要是國共兩黨唱主角,其他恪守“九二共識”的臺灣政黨領導人在兩岸合作的舞臺上也積極參與“聯合主演”。現在,兩岸由黨際高層交流,昇華為兩岸領導人會晤,兩岸關係有了更高的平臺。

  作者:張敬偉

  張敬偉 察哈爾學會研究員

  在全球熱切的目光中,“習馬會”11月7日在新加坡舉行。習、馬“二先生”——這也是兩岸特殊政治語境下的智慧稱謂,舉手投足皆為輿論場顯微捕捉,並加以深度解讀。譬如兩位領導人領帶顏色的隱喻,握手時間長短,站位和笑容等等。

  畢竟,1949年以後,兩岸最高領導人難得面對面已經66週年。一個甲子還多6年,如此的時空跨度不能不讓兩岸、全球華人慨嘆唏噓。

  不管如何,這是真正的歷史時刻。“習馬會”一小步,兩岸關係一大步,而且為未來兩岸發展開啟新局。不管是習近平充滿感情的“打斷骨頭連著筋的同胞兄弟”,還是馬英九鄭重提到的“和平”基礎;也不管兩岸關係面臨多麼複雜的挑戰和敏感議題,兩岸領導人能夠心平氣和地站在一起,就是質變和昇華。而促成這次質變和昇華的,是兩岸已經簽署的23項協議,以及4萬多學生交流、每年800萬旅遊往來和1700多億美元的貿易往來。因而,兩岸領導人實現會晤可謂水到渠成。

  兩岸關係已經今非昔比。臺灣海峽不再是阻隔兩岸經貿、人文交流的地理屏障。應該説,這是馬英九執政時期,國民黨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兩岸共同努力取得的成果。自2005年連戰“登陸”實現國共兩黨領導人會晤,國共兩黨高層交流已經形成機制。與此同時,兩岸地方行政首長——臺灣藍綠政治光譜,也形成了相對和諧的互訪機制。由黨到政,由政而民,由民而經,兩岸各層面各維度的交流已成系統化。

  兩岸交流還需深化和實現戰略提升。就黨際交流而言,過去主要是國共兩黨唱主角,其他恪守“九二共識”的臺灣政黨領導人在兩岸合作的舞臺上也積極參與“聯合主演”。現在,兩岸由黨際高層交流,昇華為兩岸領導人會晤,兩岸關係有了更高的平臺。當然,由於臺灣政局又有了新的變化,尤其是島內極有可能發生第三次政黨輪替。“習馬會”開創的兩岸領導人會晤新局能否接力下去,或者説形成兩岸領導人會晤的機制化,值得期待。

  坊間確有質疑,馬英九任期臨近結束,加之國民黨士氣不振,“九合一”敗選後的沮喪情緒在國民黨內部一直未消弭。尤其是,經過“選柱”和“換柱”之後,朱立倫和蔡英文相比,民意差距仍未有根本改觀。“習馬會”被綠營解讀為馬英九為國民黨拉抬士氣。因此,綠營人士已經發出威脅,表現要在立法機構和社會上對“習馬會”予以抗議。但民進黨逢中必反已成慣性,在理性現實者看來,此類抗議實在沒有意義。至於馬英九是否想在任期之前,通過“習馬會”留下其正面痕跡,彰顯其在歷史地位,或者刻意給後任者留下政治遺産,應該另當別論。

  其一,按照民選政治的基本原則,任期之末沒有連任壓力的民選領導人,往往不會瞻前顧後,而是敢於“啃硬骨頭”,以便在一些結構性的政經疑難問題上實現突破。馬英九在任期之末的果敢之舉,並無不妥。其二,即如前述兩岸諸多亮點實績,皆為馬英九治下所為,而這要拜其堅持“九二共識”。因而,“習馬會”對馬英九而言,實屬應有之義。其三,“習馬會”當然也對後來的臺灣領導人具有典範甚至倒逼效應。只要是現實主義的政治家,不管藍綠光譜,都須明白最簡單的事實,兩岸三通打開的大門,已經關不上了。兩岸要交流,領導層就不能老死不相往來。否則,民進黨就會在兩岸問題上失去主動權,這顯然不是蔡英文和民進黨所樂見。

  正因為如此,蔡英文11月5日回應,她不反對未來“習蔡會”。這一表態,意味著“習馬會”在尚未上演時就已經催化出正面效應。但蔡英文和民進黨的硬傷在於,她至今不願意承認“九二共識”,更否認這一共識的核心原則“兩岸同屬一中”。也許蔡英文在當選臺灣領導人之後,在兩岸關係上會有所“進步”——但這一步能走多遠,值得思慮。但前有“習馬會”,必然逼迫蔡英文發揮大智慧,在兩岸關係上有所建樹。如果兩岸關係退步,蔡英文也許只有4年執政時間。

  兩岸關係的複雜之處在於,島內藍綠惡鬥激烈,而且伴隨著即將來臨的第三次政黨輪替。蔡英文和她的民進黨憋了8年,尤其是黨內的基本教義派忙著要對馬政府的兩岸政策“撥亂反正”,蔡英文要適應臺灣領導人這一角色,尤其是平衡黨內分歧,還需要時間。因而,若民進黨執政,蔡英文第一任期的前兩年,恐怕很難實現兩岸領導人會晤。

  然而,有了“習馬會”,蔡英文必然要考慮“習蔡會”——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她就要改變,就要向“九二共識”靠攏。蔡英文別無選擇。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張玲 ]

原稿件標題: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張玲

原稿件來源:中國網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