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大陸高校首位臺籍教師陳經超——廈門領軍人物

2015年10月14日 08:08:0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轉發 列印

  陳經超近影

  今年5月4日,“廈門青年五四獎章”獲獎名單揭曉,廈門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助理教授、臺籍教師陳經超名列其中,與其他39位來自各行各業的廈門青年一起成為這個城市的青年“領軍人物”。

  此時距他2010年第一次成為“新聞主角”過去了整整5年時間。當時,剛剛取得北京大學博士學位的他,選擇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成為大陸“985” 高校體制內任職的首個臺籍編內教師。

  回首自己在大陸13年的成長經歷,陳經超由衷地感慨道:“我的緣分在這邊。來到大陸之後,我的生活越來越好,路越走越寬廣了。”

  一場關於未來的選擇

  2001年,臺灣大學農學院大三學生陳經超開始認真地思考之前曾多次在心中出現的念頭——到大陸發展。陳經超曾有過一次大陸行。當故宮、圓明園、頤和園、黃花崗烈士墓等這些原來只在課本上看到的東西真切而生動地展現在眼前時,他被深深地震撼了。“課本上描述的國土之大,終於能親身感受體驗一回。那種感覺,深刻而美好!”

  那段時間,美好的記憶與無限的憧憬交替在腦海中浮現,他決定專程赴北京大學實地考察一次。當年10月,在北大老師的幫助下,他旁聽了光華管理學院的一些相關課程,學生們高漲的學習熱情讓他至今難忘。

  返臺時,他的行囊裏沒有給親友的特産禮物,而是一大摞厚厚的北大考研教材。命運似乎有意考驗他:次年3月北大和臺大招考碩士的時間竟然在同一天進行。於是,他果斷放棄了臺大的考試,報考北大。功夫不負有心人。6月份,他接到北大的錄取通知書。

  一個關於融入的選擇

  臺中與北京,相距近2000公里,氣候環境不同,生活習俗迥異。為更好融入,陳經超放棄與北大的臺灣同學同住,主動要求和學院的大陸同學一起住。

  相對於生活習慣上的差異,學習上的困難似乎更大。堅持不懈,一點一點地“鑽”和“啃”……用這種勁頭,陳經超順利完成了碩士學業。無論在臺灣大學還是在北京大學,陳經超總是刻苦攻讀的學生之一。在臺大本科他讀的是農學院,他主動選修了管理學課程;在北大攻讀管理學碩士時,他又選修了新聞傳播學課程。得益於這種未雨綢繆的意識與頑強拼博的精神,2006年萌生考博念頭時,他又順利考上了北大新聞與傳播學院廣告學博士。

  博士階段的學習讓陳經超眼界大為開闊,尤為重要的是,他得到了很多接觸大陸國企的機會。他先後擔任策劃國家新聞總署“中國報業與廣告業發展的關係問題研究”課題、“中央電視臺廣告經營戰略”課題總召集人,以及參與國資委下屬的兩個大型國企項目課題研究。正是這些經歷,使他積累了豐富的與國企打交道的經驗,為日後進入體制內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礎。

  一種關於接納的選擇

  陳經超説,他來大陸的頭幾年,每次回臺灣,親友們問得最多的就是“你為什麼去大陸”;如今,親友們見到他都説“你好聰明,怎麼這麼有遠見”。關於這個問題的答案,他説:“我的看法始終如一,我看好大陸經濟的發展,也堅信自己的選擇是正確的。”

  2009年5月,福建省出臺《關於做好取得內地(祖國大陸)全日制普通高校學歷的臺灣學生來閩就業有關工作的通知》。“以前臺灣老師都屬於外專局管的外聘人員,有很多福利比如分房這種巨大利益都享受不到。現在,都可以享受了。這不僅為我在大陸工作提供了保障,還讓我有種在體制內被接納的感覺。”

  在陳經超之前,曾有兩名臺灣學生被福建省屬高校錄用,但因為廈大屬於教育部中央直屬高校,性質不太一樣,這給他帶來不少待遇及福利認定與享受上的困難。教師資格證是他遇到的第一個“麻煩”,就業證又成了他的一大煩心事。雖然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但陳經超卻很樂觀:“在我看來,大陸有時或許有很大問題,比如有很多內部資料要補齊、制度要完善,甚至法規要調整。但我感覺它在慢慢地調整改進,為我們在做一些工作,這一點我挺感謝的。”

  一項關於使命的選擇

  陳經超説,如今自己算是在廈門真正生根落戶了。“工作穩定了、家庭也安頓好了。下一步,促進兩岸新聞交流是我努力的方向。”

  目前,他在學院裏教授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公共關係和新媒體課程。他表示,教好書是他的本職工作,全力做好它是他的第一要務。作為廈大老師,他認為自己還肩負著服務社會的重要職責。地方政府和企業非常需要危機公關方面的知識,自己應把自己所擅長的危機公關應把握的原則、處理技巧、應對措施等知識傳達給社會,從而幫助更多人增強這方面能力。

  時光飛逝,轉眼陳經超來廈門已有5年時間。如今,他對廈門越來越熟悉、資源也越來越豐厚了。他將一度給他帶來困擾的臺籍身份逐步轉化成獨特的資源優勢,為推動兩岸教育和文化交流出力。他認為,現在他做兩岸交流這件事逐漸地水到渠成。接下來,他還將努力地盡己所能為兩岸教育交流添磚加瓦。(熊 瓊)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張曉靜 ]

原稿件標題: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張曉靜

原稿件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