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臺灣青年盧溝橋畔唱響抗戰歌曲

2011年08月28日 09:06 來源:新華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週末的北京宛平城一早就熙熙攘攘,一派安樂祥和,古樸的盧溝橋則靜靜安守著永定河。27日上午,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迎來了一群特殊的訪客,40位臺灣青年組成的合唱團在這個特殊的地點,以咏唱抗戰歌曲的特殊方式緬懷那段中華民族救亡圖存的鬥爭史。

  為紀念辛亥革命100週年,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增進兩岸青年文化交流,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與臺灣松竹梅文化基金會27日共同舉辦“海峽兩岸青年同唱抗戰歌曲”活動。除了來自臺灣的青年歌者之外,北京清華大學的同學們也參與了活動。

  “中華錦繡江山誰是主人翁?我們四萬萬同胞!強虜入寇逞兇暴,快一致永久抗敵將仇報!家可破,國需保,身可殺,志不撓!一心一力團結牢,努力殺敵誓不饒!”在紀念館多功能廳的舞臺上,臺灣青年身著黑色上衣,青春的臉孔寫著凝重深沉的表情,激昂地唱起愛國音樂家黃自先生當年創作的《抗敵歌》。

  黃自先生寫下《抗敵歌》時只有27歲,而今天來到紀念館的歌者也同樣年輕,他們中間也有一位創作者——臺灣音樂人張穆庭。在活動中,張穆庭演唱了自己創作的三首與抗戰歷史相關的歌曲,包括:“南京大屠殺”紀念單曲《1937》、以關注“慰安婦”為題材的《殤》和此前還未公開發表的新作《長城》。

  “十年前,我第一次來大陸,就到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十年後,能夠在這裡演唱自己以抗戰為題材創作的歌曲,真是非常感慨!”張穆庭對記者説。

  一曲《1937》,源於十年前張穆庭來北京時遇到一位“南京大屠殺”倖存者。當年秦淮河上做船工的老人講起那年自己與心儀的女子失散永訣的故事,使張穆庭開始真正走進那段歷史,開始創作與抗戰有關的音樂。2005年,24歲的張穆庭自籌300萬元新台幣,來大陸自導自演了這首歌的音樂錄影帶,並很快在網上受到了兩岸網友熱評。

  這首歌曲的中段,沒有歌唱,錄音裏傳來猛烈的槍炮聲,樂曲聲則成為背景。而他的新作《長城》在結尾處銜接當年那首全民傳唱的《長城謠》,這種類似的處理都讓歌曲更加突出了歷史感,也使聽者感受到這個在臺灣土生土長的年輕音樂人對民族歷史的那份感情與責任。

  張穆庭告訴記者,他家祖上到臺灣已經好多代,外祖父曾跟他講過曾外祖父年輕時在臺北參加秘密抗日組織的故事。“抗戰是兩岸共同的記憶,而用音樂來凝聚兩岸,也是我的願望!”去年剛剛加入中國國民黨的張穆庭説,國共兩黨為了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達成了許多願景和共識,這些年兩岸交流合作有了許多成果。作為音樂人,他希望自己的創作能夠反映這個時代,用音樂參與到兩岸和平發展的事業中,感染更多的人,特別是年輕人。

  27日上午,不少來紀念館參觀的普通市民聽説有這樣一場特殊的活動,紛紛走進現場。聽到臺灣青年高唱起一首首刻寫著歷史的悲壯之歌,人們無不為之動容,用掌聲熱烈地回應著。

  “抗戰能獲得最後勝利,就是因為國人團結一心。展望未來,國家的前途、民族的復興,要仰賴兩岸所有同胞的共同努力。”臺灣松竹梅文化基金會董事長陳義揚在致辭時説。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副館長唐曉輝則表示,今天兩岸青年共同緬懷歷史,意義深遠。希望兩岸青年攜起手來,一同為了中華民族更美好的未來而努力。

  據了解,臺灣青年合唱團28日晚還將與北京交通大學合唱團、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合唱團進行交流演出。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兩岸新聞 臺灣新聞 港澳僑新聞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