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李登輝鼓吹臺獨:臺灣“外來政權”狗去豬來

2015年09月15日 14:32:00 來源:觀察者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李登輝新書

  原標題:李登輝新書《新臺灣的主張》出版 稱“外來政權”為“狗去豬來”

  此前因媚日言論遭到島內抨擊的臺灣“前總統”李登輝,今日下午將出席新書《新臺灣的主張》發佈會。在書中,他以“狗去豬來”形容臺灣“外來政權”。為了包裹自己的“臺獨”理念,他提出所謂“新臺灣人”概念,甚至主張以民主主義代替民族主義。

  “狗去豬來”:如此形容臺灣“外來政權”

  據臺灣媒體報道,李登輝今天下午將親自出席新書《新臺灣的主張》發佈會。該書由遠足文化出版,為1999年出版的《臺灣的主張》再版。

  全書一共分為4章。第1章敘述李登輝早年人格形成與精神信仰;第2章回顧身為學者與從政的生涯;第3章是觀察和評論兩黨先後執政的15年;第4章是李登輝分析東亞局勢以及對日建言。

  李登輝曾數度罹癌,新書開頭引用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文字:“死不是生的對立,而是它的一部分。”自序則提到:“我,李登輝,希望一直到臨終瞬間,都不會怨恨任何人,能夠像牛一樣,亦步亦趨地守護‘國土’,順乎民之所欲,為了我所熱愛的臺灣一直工作下去。”

  他在自序提到,在美國已喪失昔日霸權,日漸多極化的“G0”世界裏,日本若要進行改革、永續存活,每一個日本人都必須立定志向,起而行動。不過前提是,要對自己國家的歷史與文化感到驕傲和自信。唯有如此,才能帶給東亞安定,使臺灣和日本維持良善關係。臺灣和日本之間的羈絆,有其歷史根基。但是許多人不清楚臺灣和日本共同經歷的那些歷史。臺灣和日本是生命(命運)共同體。日本好,臺灣就好,反之亦然。

  該書第一章就是“學習日本精神”。李登輝自剖“與生俱來的個性”、“日本精神”、“臺灣精神”、“基督教”四大因素造就了今日的李登輝。他還提及,當年蔣經國任命他為“副總統”,應該就是很欣賞他的“日本特質”,對工作有責任感,誠實做事、不説謊。

  李登輝描述稱,日本統治下,近代觀念正式引入臺灣,逐漸打造出“新臺灣人”原型。1920年左右,臺灣人開始成立各種社團,提出議會民主、政黨政治、社會主義、共産主義、地方自治、自主獨立等要求,也有人主張“日本應當給予臺灣人適當權利”。1921年成立“臺灣文化協會”,推動連串政治改革,但受到總督府打壓,未能成功,但也産生了“臺灣人的臺灣”的想法,成為戰後“對抗國民黨”理念的基礎。

  此前,李登輝曾投書日本,發表“臺日一國”等危言聳聽的言論,引發島內一片抨擊。近日,李登輝出席“太陽花學運”團體活動時卻表示,他生長在臺灣,對臺灣的感情無法改變,身為臺灣人很悲哀,總是被外來政權掌控。其實,日本也是外來政權,“做日本人的奴隸,其實很悲哀”。

  不過,李登輝在新書中以“狗去豬來”形容臺灣被“外來政權”操控的狀況。李登輝稱,日本戰敗,被迫放棄對臺灣的統治權,臺灣因此成為“中華民國”的一個省,“狗是指戰前統治臺灣的日本人,豬則是指來自大陸的中國人”。

  李登輝寫道:“狗吠雖然令人覺得吵,但作為看門狗,還是可發揮作用,就像東京澀谷那只忠犬八公銅像那樣”,“相較于來自大陸的中國人,日本人還算誠實,好太多了,因此用狗的比喻表現臺灣人的感慨”。此外,他還感謝日本將其哥哥奉祀在靖國神社。

  雖然李登輝曾表示“沒有臺灣抗日的事實”,不過,新書中卻有一節“日本統治下臺灣人的政治運動”,提及“臺灣人的政治運動因為受到總督府打壓,並沒有成功”。

  他又稱,長久以來,臺灣人對日本的感情或許都只是“單相思”。日本戰敗後,臺灣受盡苦難,日本人對臺灣的態度其實是冷淡的,許多經歷日本殖民的人,迄今依然對日本懷抱著錯綜複雜的怨懟情緒。

  提“新臺灣人”:以民主代替民族

  李登輝在書中稱,如果阻礙臺灣民主化的外部因素是大陸,內部因素就是“國家認同”。臺灣人有對國家的認同問題不解決,臺灣絕對沒有未來。

  李登輝認為,臺灣人之所以能夠再度建立“身份認同”,是外來政權統治下的産物,兩個政權輪替時,臺灣人就面臨身份差異衝突,過去“二二八事件”,其實就是兩個不同的文明輪替時産生的衝突。

  李登輝稱,在臺灣,阻礙共同“國家意識”的形成,是舊時代的歷史和政治結構所帶來的“族群問題”,也就是“本省人或外省人”的問題。這問題多年來借由通婚、交友和工作關係,以及在民主改革的過程中,已經相當程度得到改善。但每當政局起變化或者選舉時,透過極端的政治操作及媒體報道,這些問題就浮現臺面。

  為此,李登輝甚至提出所謂“新臺灣人”這個概念,稱新臺灣人要團結一致,跨越省籍、族群、出身的差異,合力鞏固臺灣這個“生命(命運)共同體”的連帶關係。

  在他看來,如果是新臺灣人的話,就可以清楚了解,臺灣與大陸是屬於不同的國家,臺灣並非大陸的屬國這個事實。同時,也會認識到不應與大陸進行任何關於統一的對話。

  為了論證所謂“新臺灣人”,李登輝搬出“民主”概念代替“民族”。他稱,民主主義是世界的潮流,歷經民主改革,臺灣沒有理由退回到“民族國家”的理念。臺灣人民的共同體意識必須立基於民主,而非民族。李登輝還試圖割裂臺灣同胞與中華民族的關係,稱臺灣已經沒有必要再扛起“臺灣民族”的大旗揮舞,更不要跟隨中華民族翩翩起舞。

  死不悔改:仍稱釣魚島為日領土

  李登輝在書中仍對郝柏村、陳水扁及馬英九等人有諸多批評。李登輝自述,掌握政權過程中,“最大的阻礙來自軍方”;任命郝柏村為“國防部長”,就是希望能將他排除于指揮軍隊作戰的軍令系統之外,“但是,他抗拒不從,還告訴宋美齡”。

  後來,李登輝將郝柏村從“國防部長”升任為“行政院長”,即所謂的“超水準人事”,“然而,郝柏村一當上‘行政院長’,便惹出麻煩。他召集、主導了軍事會議……結果,他擔任‘行政院長’不到一年就被迫下臺。”他的評語是:“郝柏村畢竟是自己掉入了權力鬥爭的陷阱。”

  對於2000年陳水扁執政,李登輝表示,國民黨將政權和平轉移給民進黨之後,“臺灣民主政治卻進入一段長時間的停滯期”。他認為,政治這東西,畢竟要靠協商,不能因為握有政權,執政黨就要掌控所有的政治決策,對待在野黨也需深思熟慮,讓權力能自然地釋放、共用,“但民進黨並沒有充分意識到這一點”。

  他指出,民進黨甚至連那種不需要“立法院”審議通過的工作,都無法做好,“這凸顯了長期以來民進黨都是擔任在野黨,執政經驗和應變能力不足的問題”。

  馬英九執政後,李登輝稱,臺灣人民期待馬政府與國民黨“全面執政、全面負責”,但這分期待很快也落空了,“‘馬總統’加速向大陸傾斜……竟然承認了子虛烏有的‘九二共識’”。李登輝還稱,‘馬政府都是以統一為目標”,這種對外自我否定的做法,“是背叛‘國家’、辜負人民期待的行為”。

  對於近日爭議不斷的釣魚島議題,李登輝仍不悔改,依舊妄言釣魚島是日本領土。李登輝指出,馬英九是臺灣最早炒作“釣魚臺列嶼歸屬問題”的人。馬于1972年在國民黨的報紙《波士頓通訊》提出“釣魚臺是臺灣的領土”。

  李登輝稱,釣魚臺列嶼是日本的領土,這在歷史和國際法上都是相當明確的。日本宣佈擁有釣魚臺的時間是在1895年,臺灣與大陸第一次主張擁有釣魚臺的主權是在1971年。在日本宣佈擁有主權76年後,臺灣與大陸才提出主張,其實是説不過去的,到頭來會是一場空。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張曉靜 ]

原稿件標題: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張曉靜

原稿件來源:觀察者網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