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蔣經國為何挑選李登輝而不是林洋港?

2014年03月31日 13:56:00 來源:新華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遠離臺灣政治多年的林洋港病逝臺中,讓他當年的許多事跡從歷史塵埃中被重新喚醒。臺灣《聯合報》發表文章稱,蔣經國當年為何挑選了李登輝,而不是林洋港?這個謎,如今恐怕已難全盤解開。論本土氣味的魅力,林洋港的詼諧談吐和練達人情,當年無疑也在李登輝之上,但成也魅力、敗也魅力。

  文章摘編如下:

  遠離政治多年的林洋港病逝臺中,讓他當年的許多事跡從歷史塵埃中被重新喚醒,包括他的親和力、他的興革、他的豪飲海量,彷彿依然形象鮮活。林洋港從政生涯中最驚險的時刻,是他與李登輝之間長達十多年的權力競逐,不僅引爆了主流、非主流之爭,也導致林洋港的不敵敗退;而贏家李登輝後來的變幻莫測,則埋下國民黨失去“政權”的種子。這頁歷史的嘲諷,至今五味雜陳。

  林洋港的魅力,在於他的親和自然。他的從政施為,不論在各個縣市或在高層,頗能體察民意,務實興革,而受到民眾的歡迎;他為人處世“滿而不溢”的風格,和他飲酒時的“表面張力”相互輝映;居高而知行止,隨和不忘堅持,詼諧不失端莊,同流而不合污。這和當副領導人時椅子“只坐三分之一”,掌權後卻興風作浪的李登輝,是截然不同的典型。

  翡翠水庫、建國高架橋和信義計劃區的興建和規劃,皆始自林洋港擔任臺北市長任內。其中,尤以翡翠水庫的興建,當時不少黨政大佬及 “黨外人士”鹹表反對。當時林洋港背著罵名,堅持為大臺北地區數百萬人的用水預為籌謀,並著手維護上游水源區之環境保育。今天,臺灣許多地區乾旱缺水時,唯獨大臺北能高枕無憂,不能不歸功於他的遠見和堅持。

  論年紀,李登輝長4歲;但論政治資歷,林洋港從臺北市長到省主席,均早李登輝一步。論本土氣味的魅力,林洋港的詼諧談吐和練達人情,當年無疑也在李登輝之上。但成也魅力、敗也魅力,林洋港的高人氣或許不知不覺埋下“功高震主”的疑忌,使蔣經國選擇了李登輝;至李登輝接任當局領導人,林又捲入國民黨“二月政爭”, 其形象大受損傷,最後只能悄然引退,從此不再過問政事。

  林洋港似乎也安然接受了退隱的命運。至少,人們不曾再看到他過問政治,或發表什麼分外的發言。相形之下,李登輝經過12年權力高峰的呼風喚雨,至卸任十多年後,還不時對政治指指點點。兩相對照,林洋港是裸退,李登輝則退得拖泥帶水,顯示其沒有安全感。

  有些人認為,林洋港在當年的政爭中敗下陣來,是輸在不夠狡詐、不夠陰狠,才會被“臺姦”的攻訐及李登輝所欺。這種説法,或許道出了局部因素,卻忽略了當時臺灣社會急於求變又恐懼動亂的大勢。事實上,在當時氣氛下,李登輝身披蔣經國欽點的光環,恐怕已不是任何人所能動搖;而誰又能料到,這位欽點的貽禍至今。

  蔣經國當年擇李舍林,主要或許是覺得,林洋港的“表面張力”顯得有些張揚,於是挑了“椅子只坐三分之一”的李登輝;但蔣經國絕對不會想到,後來的李登輝卻因沒有“表面張力”的智慧,竟然鬧到“氾濫成災”。

  或許有人説,當年如果換成林洋港接班,他可能受到國民黨傳統勢力的包圍,自限于“滿而不溢”的“表面張力”,也許就不會像李登輝那樣大刀闊斧。這是個假設問題,無人知道真答案。但是,仍可想像,當林洋港用小杯斟酒時,有小杯的“表面張力”;若讓他換成大杯斟酒主政,他應當也會將大杯的“表面張力”發揮得淋漓盡致吧。

  林洋港的時代已經遠去。在缺乏典範、只剩權力崇拜的今天,林洋港因當年輸給李登輝,反而留下了“如果是阿港伯,臺灣會怎樣”的想像。畢竟,這條崎嶇路留下的,不僅是他們兩人交錯的身影,還有臺灣無法回頭又無力推進的政治困境。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國際新聞   軍事新聞   科技新聞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王怡然 ]

原稿件標題: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王怡然

原稿件來源:新華網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