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臺灣碰上“霾”大考:不是他人惹的禍 七成自産

2015年03月27日 07:57:0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轉發 列印

  臺北街頭的摩托車陣 許涿攝

  今年春天,臺灣從北到南都曾墮入雲裏霧裏,基隆港遭遇10年最低能見度,曾經一天封港3次,中南部一些地標如彰化八卦山、高雄八五大樓等,都曾“消失”在空氣中。一位高雄的媽媽街頭接受採訪時説:每天早起用手機查數據,得知當天有霧霾,先幫小孩子帶上口罩再送去學校,但放學時口罩早不知哪去了。一位自由行到臺北的廣東遊客上傳照片到微信表示:中午出門,發現臺北的霧霾也不容樂觀,羅斯福路的能見度比平常低了很多,天空也白濛濛一片……

  不是他人惹的禍

  臺灣一有霧霾,人們習慣認為是大陸霧霾飄過了海峽,但臺灣環境部門經過監測和數據比對後公開表示,每年10月到來年三四月,大陸霧霾會隨東北季風抵臺,但臺灣的PM2.5來自境外的不超過三成。北部大多來自交通污染,中南部則來自工廠和摩托車。今年霧霾污染突出,是因為整個春天幾乎沒有下雨,地面揚塵令污染惡化。目前,環境部門要做的是降低本土的PM2.5。

  高雄市工業區林立,工廠排放的PM2.5佔六七成;同時包括220萬輛摩托車在內的機動車污染也佔三四成。高雄環保局表示改善空氣品質已遇到瓶頸,減排PM2.5的環保成本極高,既要兼顧經濟發展,又要達到PM2.5排放建議值,“可能還要十幾年”。

  臺中的PM2.5主要來源於火力發電廠、鋼鐵廠、造紙廠等,另外,汽車、餐飲業、露天焚燒稻草、放鞭炮、燒紙錢等,都是污染源。臺中是一個消費型城市,最棘手的是餐飲業的油煙排放控制,正考慮制定自治條例加強餐飲業的空污管制。

  雲林縣的PM2.5六成出自本地,除台塑六輕等化工企業外,冬季還有嚴重的揚塵。今年春天PM2.5濃度升高時,雲林縣只能出動灑水車應對,同時要求化工企業暫停鍋爐吹灰。

  輿論呼籲“爭口氣”

  交通、能源與生産關乎經濟發展和就業,一夕改變不太現實,可謂遠水難解近渴。《聯合報》刊文提醒,生活方式帶來的污染也製造了煙塵、硫氧化物等懸浮微粒,給PM2.5添了濃度。比如今年剛剛結束的平溪天燈節、鹽水蜂炮節和即將開始的媽祖繞境、神明出巡、清明祭祖等,都會因為燃放大量鞭炮而造成空氣污染,這些民俗節慶是否要因為PM2.5的惡化而做出改變?此外,平時人們就餐要燈火通明,參拜要香火鼎盛,外出要方向盤在手,這些都製造了PM2.5。改變固有的生活方式,先減少“自産”微粒才是自救。

  包括臺北在內的臺灣人喜歡選擇摩托車出行,過去10年臺灣摩托車增長量驚人,當摩托車成為污染源之一時,有人投書報紙呼籲別再只抱怨空氣不好,而應該自省自己是不是污染製造者,人人“爭口氣”,舍方便快捷的摩托車而改搭公共交通。當然,各縣市應拿出魄力,為了未來多建設公共交通,同時增加自行車和徒步的空間。

  看“消息樹”行事

  霧霾來襲,家長和老師最憂心的是孩子的健康,學校紛紛要求主管部門給個標準,以此決定什麼情況下停止戶外活動。環保團體走在前面,去年底已經在中南部推廣校園“空污旗”,就像過去的“消息樹”。旗分綠、黃、紅、紫4色,紅色是“警戒”,代表霧霾超標,學校應減少戶外活動,而紫色代表污染值“爆表”,必須停止戶外課程。這個辦法經試用獲得臺教育部門認可,4月起將在臺灣40所小學試挂“空污旗”,9月新學期開學時將在所有中小學挂旗,老師、家長和學生可看旗行事。

  環境部門也有多項措施出臺,正在討論提高工廠污染排放標準和機動車排放標準,鼓勵淘汰車齡16年以上的柴油車,鼓勵公共交通採用電動車,補助老舊垃圾車加裝濾煙器,在特殊工業區增設空氣品質監測設施,在阿里山等地實施禁止或限制車輛進入。

  同時,加強室內公共空間的污染管理,從今年7月起,除去年公告的監測場地外,又增加了電影院及KTV等,包括商場、機關、大專院校、鐵路運輸業車站等12大類型場地,監測內容包括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甲醛、細菌、PM10、PM2.5及臭氧等項目,並要求不符規定者限期改善,逾期未改善的可罰5萬元新台幣到23萬元新台幣不等。

  臺灣輿論指出,霧霾並非出自今日,至少已有十多年曆史,但從未引起管理部門和民眾重視,都認為那只是局部現象。時至今日,仍有高雄市民表示不知道霧霾是什麼,“搞不清是大霧還是污染”。眼下當務之急是普及防霾治霾知識,堅持長期抗霾。管理部門出臺措施還不夠,還要嚴格執行,積極作為。記者 陳曉星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張曉靜 ]

原稿件標題: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張曉靜

原稿件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