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發現濃煙即開罰單 看臺北如何狙擊霧霾

2014年04月14日 08:43:0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轉發 列印

  位於臺北市北投的聖德幼兒園,常能看到這樣的景象:藍天白雲下,綠草草坪中,一群可愛的孩子在嬉戲玩耍。而抬頭一望,不超過一公里,就是北投垃圾焚化廠的大煙囪。

  把孩子送到與垃圾堆比鄰的地方上學,幼稚園的家長對此“淡定”得很。焚化廠門口的空氣品質“公示牌”也清楚標明瞭當天的PM2.5,不到40。

  然而二三十年前,遑論垃圾焚化廠,在室外活動對於不少的臺北人來説都是一種奢望。地處盆地的臺北市,工廠曾經主要聚集在東部。早期由於使用煤作為燃料,排污設施不完善,燃料燃燒不充分,進入冬季在東北季風影響下,廢氣就會聚集在臺北。

  1975年,臺灣制定了首部空氣污染防治法,首當其衝就是控制工廠廢氣的排放。臺灣前“環保署副署長”陳龍吉回憶説,那時候的臺北有時看不到晴天,松山工業區一帶更甚,煙囪成天冒著黑煙,附近松山小學的學生上課時都要戴著口罩。當地的里長實在受不了,送了一面“請勿冒煙”的錦旗給廠長。

  傅達仁是時任臺灣“中華電視臺”跑環保新聞的記者,他回憶説,不少工廠為了躲避被執法,“白天休息,晚上開工”。他經常拉上時任臺北市環保局工作人員的陳龍吉在零點後“潛伏”,一旦發現夜裏濃煙冒起,就直接開罰單。

  當時,臺灣環保部門對治理空氣污染採取的是“胡蘿蔔加大棒”的措施,既重金罰款,又對於遷出都市區,到排污設施完善的新區企業給予一定補貼。1999年,臺灣將徵收空氣污染費納入法律。

  摩托車是臺灣一道獨特風景線,全臺保有量1400萬,每人平均佔有率世界第一。由於摩托車每公里所排放的廢氣是普通汽車的2.7到4倍,摩托車尾氣排放也是影響空氣品質一大要素。

  臺北市環保局局長吳盛忠介紹,臺灣早期的二行程、四行程摩托車,尾氣排放量遠遠超過標準。2004年後,臺北市管控停産舊型車,補貼鼓勵市民購買更加節能環保的電動車。同時規定只有尾氣排放符合標準的機動車才允許行駛上路,並不定期展開抽查。

  近年來,PM2.5議題備受關注。2005年,臺灣在57個空氣品質測站加設PM2.5自動監測設施。2012年5月,臺灣將PM2.5納入空氣品質標準。

  陳龍吉介紹,臺灣PM2.5去年平均值為22.7。上世紀80年代末期,根據臺灣環保部門的監測數據,空氣品質不合格的天數佔了50%。經過多年治理,空氣品質不合格的天數已經降到2013年的不到1%。但是臺灣各界認為,狙擊不良空氣,臺灣無論如何也“不能松一口氣”。

  “空氣污染是兩岸共同要挑戰的棘手議題。”現任環境永續發展基金會董事長的陳龍吉説,兩岸兩會今年達成未來將探討兩岸環境保護合作框架性協議。他所在的協會今年將在兩岸舉辦一系列交流活動,希望未來兩岸能加速推動這方面的合作。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國際新聞 軍事新聞 科技新聞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王怡然 ]

原稿件標題: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王怡然

原稿件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