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談談“陸生比臺生用功”這個刻板印象:普遍的誤區

2015年03月13日 14:36:00 來源:新華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早在臺灣逐步開放陸生來臺攻讀學位以前,最先體驗臺灣高等教育的大陸交換生們就給臺灣學生、教師乃至臺灣社會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個印象的關鍵詞是“用功”。

  如今陸生正式學位生來臺即將進入第五年,所謂“陸生比臺生用功”的印象不斷加深,以致足以成為一種“刻板印象”了。

  作為曾經的交換生和現在的學位生,筆者一直覺得“陸生比臺生用功”是一個粗糙甚至有些不知所云的結論。或者説,去比較陸生和臺生哪個群體更用功本身就是一個突兀、沒事找事的行為,這兩個群體太難放在一個水準線上去做簡單的比較。因為彼此對生活方式的選擇、對“用功”的定義可能大不相同。

  普遍的誤區

  不過話説回來,既然“刻板印象”已經存在,並且對大陸考生報考臺灣高校形成了困擾。探討這一印象形成的原因便有其必要。

  2014年,大陸高考報名人數939萬人,而臺灣每年參加學測和指考的考生總和僅有20余萬人。從總體錄取率來看,大陸約為75%,臺灣則近100%。體量上的倍數差意味著不同的競爭壓力,但這並不是關鍵。真正具備一定教學和研究水準的大陸“一本”大學平均錄取率通常不到一成,而75所教育部直屬大學每年只招收30余萬人,錄取率只有3%-4%。

  過往關注該議題,熱衷進行陸生和臺生比較的報道和文章常常忽略了一個問題,即:能夠到臺灣來交換或讀正式學位的陸生,絕大多數都來自上述的那3%-4%。而就算拿臺灣最頂尖的臺大來説,其錄取本地學生的比率也大約在2%左右。遑論臺灣有160余所大學,且前來交換、讀學位的陸生廣泛分佈于各層級的臺灣高校中。拿他們和“人人都可上大學”的臺灣同學對比,不“更用功”才怪吧?畢竟成績最差的臺灣學生也能上大學,而他們面對的陸生,卻是在幾百萬人的大考場中脫穎而出的“學霸”。

  兩岸名校的本地生源對比

  拿筆者自己的例子來説可能更直觀明瞭一些。我大三時從武漢大學到臺北大學交換。武漢大學在中國大學綜合排名上通常位於六、七名,錄取的各省學生高考排名普遍位於前0.5%,也就是説,至少要達到每兩百人中的第一名。臺北大學則是臺灣法、商科首屈一指的名校,然而其錄取的本地學生排名大大低於武漢大學,大約是3%-10%,也就是説,每一百人中的三到十名。大陸同學可能會覺得這樣的差別太大了,在臺灣上名校太容易了。確實,以很多臺灣名校學生的“高考”排名,換成在大陸,連“一本”都上不了是很正常的事。例如和北京大學合作密切,哈佛校友層出不窮的東海大學,其錄取的臺灣本地學生許多都只是排名中段,和“成績優秀”實在沒有太大關係。

  不對稱的主要原因

  那麼為什麼如此“好考”的臺灣高校和大陸最“傲嬌”的名校紛紛成為姐妹校?大陸名校的陸生想到臺灣名校交換機會難得,臺灣一般高校學生到大陸名校交換、升學卻十分普遍呢?

  從“兩岸互相招生及學歷採認的歷史”便可知一二。早在1986年,北大清華等七所大陸高校就通過聯合考試辦法對臺灣地區招生,及至2006年,大陸全面認可臺灣高校學歷。反觀臺灣方面,直到2011年臺灣方面才承認大陸高校學歷,且只承認以985高校為主的41所高校,此後也才開始招收大陸學生攻讀學位,便逐步增加採認學歷數量。僅在這一點上,兩岸就有很大落差。

  此外,兩岸高等教育發展狀況也大不相同。簡單説,大陸的狀況是“生源爆炸,師資不足”,臺灣的狀況相反,“師資過剩,生源不足。”一般來説,高校的學術科研、教學能力是由其師資隊伍決定的,而姐妹校、姐妹院係的盟約締結便是以水準相當、足以合作互利的整體或部分學科為基礎。

  臺灣優良的師資是其高校實力的保障,但過剩的高等教育資源遠超生源的供應。大陸的考生需要面對高強度的競爭,在人海中殺出重圍才能進入滿意的大學。

  或許這能解釋為什麼,不少大陸985高校的學生只能交換到臺灣一般的私立大學,卻驚訝于身邊臺灣同學的“不用功。”而許多臺灣一般高校的學生並不覺得交換到大陸名聲響亮的大學是多值得驕傲的事情,即使他們也曾被身邊大陸同學的“用功”和“優秀”觸動。(洪鑫誠 現為臺灣大學研究生)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張曉靜 ]

原稿件標題: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張曉靜

原稿件來源:新華網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