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臺最大慈善組織慈濟陷輿論漩渦 因購土地被攻擊

2015年02月28日 09:47:00 來源:東南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臺北市政府前官員吁民眾理性

  臺北市“慈濟內湖園區開發案”,因為現任市長柯文哲的一句“奇怪耶”,再次成為近日來臺灣社會關注的焦點。慈濟——臺灣最大的慈善組織,正陷入輿論漩渦。這塊被慈濟購買的土地,由於地處保護區的地質敏感帶,長期在臺北議而不決。當地居民和環保團體,與慈濟的長年爭論難分難解。此次爭端再上頭條,除了引發“口水戰”之外,也被視為為這個案件解決帶來轉機。

  風波再起 釋昭慧、柯文哲隔空交戰

  “慈濟內湖開發案”時至近日再起風波,是與柯文哲的一次採訪有關。柯文哲受訪時提及此案,感嘆慈濟花一大筆錢買保護區的地:“保護區要改成開發用地,奇怪耶”!引發玄奘大學社科學院院長釋昭慧的痛批,她指責柯文哲“太不用功”,沒有認真閱讀慈濟的企劃書,是“口出狂言,羞辱慈濟”。

  一語激起千層浪,釋昭慧與柯文哲的衝突引發爭議,也讓此案再次浮于臺面。其實,不只是柯文哲對“慈濟內湖開發案”有異議,陳水扁擔任臺北市長期間也駁回過此案的申請。據臺媒報道,慈濟1997年購入此地時,是經過當時政府單位的引薦遴選與擔保之後,出於島內缺乏兒童發展復健專業醫療單位的考量,規劃興建兒童醫院與志工大樓。然而,此案曝光之後受到來自於民意代表的龐大壓力,遭到了扁市府的都發局駁回申請。時至今日,儘管慈濟曾多次想在市府“闖關”,卻因為環保團體抨擊,使得這塊土地一直無法變更使用。

  回應質疑 慈濟擬造“鑽石級”生態園區

  慈濟內湖開發區為何如此敏感?這塊土地位於大湖公園北側,在地質上屬於湖區回填的山坡地集水區,大規模開發可能危及生態地質。能不能開發?會不會破壞?一直是爭論的焦點。當地居民質疑,在保護區大肆開發,可能會造成內湖本來就存有的淹水問題加劇。但實際上,慈濟曾發佈官方聲明強調,這塊區域在購入前曾被作為公交總站使用,場區內鋪設柏油路,鐵皮屋林立,臟亂不堪,本就已遭到嚴重破壞。

  出於依法行事,目前慈濟只在該園區原有建物上添加竹子、木材點綴裝飾,通過小型修復作為辦公室和資源回收廠。為了證明生態破壞的質疑是“莫須有”,慈濟還打算在此地打造“鑽石級”生態園區,針對排水等問題做妥善規劃。除了作為未來臺北市災難發生時救援及物資集散中心之外,園區內的圖書館、公園等等設施,都可以變成便民的服務。

  紛爭不休 “婉君”借機大肆攻擊慈濟

  此次開發案紛爭引發臺灣各界聲浪不斷,除了政客、學者“你方唱罷我登場”外,就連不少文藝界人士也紛紛出面表態。知名作家蔡詩萍就向慈濟喊話,要慈濟從善如流,自己變更方案,爭取支援。音樂人許常德則是建議慈濟公開賬目,贏得尊重。而一些“婉君”(網軍)更是借機大肆攻擊慈濟。

  為了防止議題失焦,更多理性的聲音不斷涌現。臺北市都市發展局前局長張景森日前表示,他曾是第一位退回“慈濟內湖開發案”的官員,但慈濟是一個重視環保的團體,同時也是臺灣應該珍惜的“資産”,呼籲民眾不該“無限上綱”。

  背景

  慈濟貢獻大,爭議也不小

  慈濟不僅是臺灣最大的慈善組織,在國際上也有極高的知名度,對全球慈善事業貢獻良多。不過,慈濟的少數做法在臺灣島內也引發爭議,這也是此次慈濟陷入輿論漩渦的深層次原因。

  慈濟究竟在哪些方面招致批評,據臺媒報道,慈濟作為佛教團體,其部分援助計劃曾被批不尊重原住民的文化與宗教信仰;也有人認為慈濟吸收了大量慈善資源,造成了島內其他慈善團體陷困境,而且行善太高調,“有攝影機就有慈濟”;慈濟的志工經營資源回收業務,讓靠撿破爛為生的中下階層收入銳減,前“國策顧問”戴勝通就曾呼籲“請留口飯給‘艱苦人’吃”;此外,慈濟的靜思堂被指建設、裝潢過於豪華,部分民眾質疑其對公益事業不夠真誠。(海峽導報記者 林靜嫻)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王怡然 ]

原稿件標題: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王怡然

原稿件來源:東南網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