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宋慶齡父親原姓韓 後過繼給姓宋的舅父

2014年11月12日 08:31:00 來源:華聲線上 字號:       轉發 列印

  青年時代的宋慶齡。

  青年時代的宋慶齡。

  “宋氏祖居”位於海南文昌市昌灑鎮古路園村。

  在入口處我們看到了一個原生態的“門牌”:鄧小平同志手書的“宋氏祖居”鐫刻在一塊48噸的巨石上,周邊栽種著各種鮮艷的花卉,背後是翠綠的松柏,巨石在湛藍的天穹下顯得格外莊重和美麗。

  整個園區佔地約100公頃,呈長方形。從左邊進入向右拐彎後首先看到的就是宋慶齡的父親宋耀如(1861-1918)的白色雕像,這裡也是宋耀如的誕生地。他原是河南韓姓南渡的後裔,故姓韓,名教準字嘉樹,14歲那年過繼給姓宋的舅父(嬸母的胞弟)遂改姓宋,由此而養育和陶冶出宋氏家族的六位風雲人物:宋靄齡,宋慶齡,宋美齡,宋子文,宋子安和宋子良。

  宋耀如過繼後即被舅父帶往美國,做過學童,侍童,並刻苦讀完神學院,取得了牧師的資格。1890年他因不滿美國教會的種族歧視而創辦了獨立的中國人教會中國青年基督教會。宋一面經商,一面積極參加和資助孫中山先生的民主革命活動,1911年辛亥革命後立即讓長女宋靄齡擔任孫中山的英文秘書;1913年“二次革命”失敗後隨孫中山遷居日本在海外堅持“三民主義”革命大業,不幸57歲就英年早逝。

  孫中山1912年4月曾寫道“宋君嘉樹者,二十年前曾與陸烈士皓東及弟初談革命者,二十年來始終不變,然不求知於世。而上海之革命得此好結果,此公不無力。然彼從事于教會及實業,而隱則傳革命之道,是亦世之隱君子也”。於是他也就有了“隱君子”的美名。

  再向右行,就是園區的主體部分“宋慶齡陳列館”,館名為康克清大姐所題。是一座倣古的四合院式的建築,屋頂是金黃色的琉璃瓦,辟為一廳三館,前後兩重大院中分別豎立著宋慶齡和孫中山的塑像。

  雖然紀念館是以宣傳宋慶齡為主,大家對宋慶齡的豐功偉績和形象多已熟悉,但在這裡還是可以看到許多宋氏其他兄弟姐妹的資料。譬如宋氏三姐妹一起檢閱部隊、一起檢查防空洞;宋美齡為抗日戰士包紮、為戰士縫紉衣服、在美國國會發表演説的照片;宋子文三兄弟的生活照等。

  宋氏姐妹們思鄉和眷念的感情也是非常感人的。1938年宋慶齡在給曾幫助建立“保衛中國同盟”的紐西蘭朋友貝特蘭的信中説:“在北海和我的老家海南島,沒有正式組織婦女,但她們一聽到日本人要登陸就離開田地趕快回家,扔下農具和男人們一起把侵略者趕走了,我為我的那些姐妹感到非常的驕傲。在條件許可時,我要去看望她們,我希望親眼看到她們受到丈夫的獎勵。”1955年宋慶齡以私人名義匯寄稿費500元給文昌縣政府救濟災民。1980年夏天,又對她的秘書説:“海南文昌是我的老家,祖父燒過窯,父親少年用的枕頭是海南出産的漆枕……”她並託人捎帶海南的漆枕睡覺。

  宋美齡自1949年後就再也沒有機會回大陸,因此她的鄉戀情結更甚于姐姐。1981年居住在臺灣的文昌人編印《文昌縣誌》,宋美齡為之題寫了書名。

  園區的左邊有宋氏祖居的舊跡,是宋耀如父親和叔叔生活的舊居。兩套房子連在一起,面積和結構一模一樣,是文昌農居的典型建築,從陳設上來看生活還很拮據……走近椰林,看著樹榦隨風搖曳,枝葉婆娑晃動,悉悉索索地似乎在爭説和討論宋家的歷史地位和作用……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國際新聞 軍事新聞 科技新聞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李學磊 ]

原稿件標題: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李學磊

原稿件來源:華聲線上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