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書香兩岸 情係交流(海峽連線)

2014年10月30日 08:34:00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吳亞明(北京):秋季到臺北來看“書”。17日開幕的第十屆海峽兩岸圖書交易會,共有200余家大陸出版社、圖書館和100余家臺灣出版機構參展。臺北世貿中心一館儼然就成了一家超級大書城。更為特別的是,除了臺北的主會場外,此次圖書交易會還在高雄、臺中、臺南和屏東等4個縣市設立了兩岸圖書展銷分會場。很想知道大陸方面的具體參展情形,此外除了書展,據説還有不少活動?

  李煒娜(臺北):參加本屆交易會的大陸出版社、圖書館,來自17個省、市、區。參展及銷售的大陸圖書近10萬種、31萬冊。臺北主會場共設展位390個,其中大陸圖書展示區183個、兩岸圖書銷售區56個、兩岸圖書版權洽談區12個、臺灣圖書展示區60個。書展期間,還有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包括兩岸出版高峰論壇、新書發佈會、圖書展銷、版權貿易、項目簽約、書畫創作、戲曲表演等37項。

  吳亞明:十年磨一劍,今日見真章。2005年兩岸圖書交易會在廈門創辦,這是一項由兩岸出版業界共同主辦、在廈門和臺北每年輪換舉辦的兩岸出版交流專業展會。前9屆交易會,兩岸參展出版單位累計達4800家次,展位數達6500個,參展圖書達100萬種、730萬冊,現場圖書零售訂購額達2.85億元人民幣,達成版權貿易及合作項目1103項。

  李煒娜:除了你列舉的這些成果,每一次活動期間,兩岸出版同仁還會就圖書貿易、版權交易、內容采編、出版印刷技術、出版發行行銷管理等課題進行深入交流,學習借鑒網際網路時代兩岸出版産業的數字化轉型模式與多元化發展思路,探討兩岸出版業攜手拓展世界華文圖書市場的新商機。

  吳亞明:確實如此,這次兩岸高峰論壇,有關新媒體時代傳統出版的挑戰與機遇的探討就很有意思。尤其是臺灣電子書協會榮譽理事長俞國定的一番話,發人深思。他説,2007年iphone、2010年ipad來的時候,大家都很開心,説終於能看電子書了。但事實上沒多少人真正用它讀電子書,也沒多少人為電子雜誌來掏錢。人們都在上面看別的東西。俞國定説,數字出版也曾以為是和報社競爭,後來發現原來和傳統媒體是命運共同體,都要面對微博、微信等一切網際網路時代炫目的東西。所以,數字出版並不是傳統出版的敵人,在新媒體時代,它們都有自己的發展之路要走。

  李煒娜:面對機遇與挑戰,兩岸圖書出版品應獲得更加廣闊的流通空間已是兩岸出版業者的共識,更是兩岸民眾的期盼。大家欣喜地看到,在過去這些年來,臺灣五南圖書出版、信誼出版等一大批出版商早已“登陸”,展開實實在在的商業合作,知名的誠品書店在大陸地區的第一家複合式文化商業綜合體也將正式落戶蘇州。

  吳亞明:書香兩岸,情係交流。兩岸出版交流至今已經走過26個年頭。1988年上海舉辦書展,當時臺灣當局仍然奉行“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的“三不”政策,為能參展,臺灣出版事業協會理事長陳恩泉先生讓在香港開書店的朋友,將店中門市和內庫所有臺灣出版的圖書,傾箱倒篋運抵上海,而他和他的同行則是繞了一個大圈子,才從日本轉到大陸,從此開啟了兩岸出版交流的大門。

  李煒娜:從1989年開始,臺灣方面連續十一年參加“兩岸合作出版洽談會”,1993年北京首次舉辦“臺灣圖書展覽”,1994年臺北首次舉辦“大陸圖書展覽”,2002年“閩臺書城”獲得大陸新聞出版總署的批准正式營業,開啟兩岸出版業項目合作先河,2005年,首次“海峽兩岸圖書交易會”在廈門舉辦。兩岸出版交流之路越走越寬。

  《 人民日報 》( 2014年10月30日 20 版)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國際新聞 軍事新聞 科技新聞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李學磊 ]

原稿件標題: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李學磊

原稿件來源:人民日報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