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陸生被策反?別拿年輕純真的學生當工具了

2014年10月29日 08:51:00 來源:新華臺灣 字號:       轉發 列印

  近日,《環球時報》刊登的有關於大陸學生被臺灣情報機構策反的新聞引起了兩岸的強烈關注。報道稱,2009年以來,臺灣間諜針對陸生的拉攏策反活動愈來愈活躍,通過問卷調查、提供兼職等方式接觸陸生,之後有償索取大陸政治、經濟、軍事相關政策和涉密資訊。國臺辦發言人范麗青27日針對此表示,大陸學生赴臺就讀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重要成果之一,為在臺陸生提供正常的學習生活環境是臺灣方面應盡的責任。臺灣間諜情報機關的策反活動,嚴重危害青年學生的安全和健康成長,嚴重干擾了兩岸在教育領域的交流合作。臺灣有關方面應該立即停止此類行為。

  “間諜”的這個名頭對於普通的大學生來説,實在是過於沉重。今年是開放陸生赴臺攻讀學位的第四個年頭,2011年第一批登“臺”的陸生,之所以會選擇到臺灣唸書,可能“嘗鮮”的心態多於“鍍金”,畢竟臺當局的“三限六不”政策對於陸生來説是一個巨大的限制。這四年中,無論是為了選票還是其他不可知的目的,“陸生是間諜”等言論不時在島內出現,但是呼籲對陸生政策鬆綁的呼聲卻遲遲得不到回應。

  而這次《環球時報》的消息刊登後,臺灣的《聯合晚報》刊文卻回應“兩岸情報戰你來我往多年,有時可以避免兵戎相見,只要彼此都能心繫和平,這類情報戰不過就是雙方實力較勁的一種方式罷了”。《聯合晚報》如此輕鬆的將“陸生被策反”的新聞當做一次“實力較勁”,卻毫不理會這樣的事件將給陸生群體帶來何種影響。

  其實陸生願意赴臺求學,本就背負著巨大的壓力,畢竟在臺灣因“三限六不”政策受到不對等對待,如今“間諜”事件勢必又將對這些年輕人留下更大的心理陰影。無法留臺工作的陸生,回大陸後也許還會被當做“間諜”,這對於這些學生生活和工作都會産生巨大的影響。

  臺灣有優質的教育資源,但是“少子化”現象嚴重,導致臺灣高等教育資源嚴重過剩,甚至爆出過7分就能上大學的新聞,開放陸生赴臺本是件雙贏互利的事情。陸生到了臺灣,體驗著兩地不同的風土人情,成為大陸人看臺灣的一面鏡子,也自然成為臺灣年輕人近距離看大陸的“樣本”,媒體上常可見到陸生講述臺灣人的友善和熱情。陸生赴臺最首要的目的就是求學,應僅限于教育交流,這些學生在年輕純真的年代不該被摻入複雜的政治因素,更不該成為政治角力的犧牲品,而臺灣情報機關的做法卻辜負了陸生本有的善意。

  陸生只是一群普通年輕人,他們沒有接受過專業的情報訓練,他們也許客觀上給臺灣社會了解大陸打開了一扇窗,但是並不代表陸生可以被作為情報源來對待。陸生赴臺交流本能促進兩岸文化交流和合作,但是臺灣情報機關的此種行為,對於兩岸教育領域的繼續交流合作無疑是一記重創。

  有不少陸生表示,自從“間諜”事件新聞爆出後,就被身邊的親朋好友打趣“是否被策反”。如此立竿見影的效果,確實讓他們心生駭然,親友們開開玩笑也罷,但不熟識的人是否會有其他想法?媒體在這個社會中是掌握話語權的,在報道這種有影響力的負面新聞時,是否應當更為客觀、更有限制?以免産生不必要的誤讀,從個人行為影射整個群體,為兩岸進一步交流再加上一道無形的枷鎖。(文/俞菁)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國際新聞 軍事新聞 科技新聞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李學磊 ]

原稿件標題: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李學磊

原稿件來源:新華臺灣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