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文學是映照兩岸統合的鏡子

2014年10月22日 08:29:0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轉發 列印

  在上世紀80年代的大陸,曾掀起臺灣文學閱讀熱潮。兩岸關係發展到今日,兩岸文學對彼此的了解在新的時空語境中有了怎樣的變化?近日,來自兩岸的4位學者講述了如何從更大的視角看待彼此。

  兩岸文學交流從未中斷

  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研究員朱雙一説,1979年以後,兩岸文學開始大規模交流。當時之所以會出現臺灣文學熱,與兩岸交流的大趨勢背景是分不開的。1979年1月,大陸發表了《告臺灣同胞書》,兩岸關係漸趨緩和。臺灣當時的文學仍是以現實主義文學為主軸,大陸人民想要了解臺灣,通過臺灣文學了解臺灣社會、文化、風土人情,就成了不錯的途徑。

  “北京的國家圖書館保存有臺灣現在都已經沒有的報紙,特別是光復初期這個時間段,比方説1946年臺中的《和平日報》。還有,臺灣編寫全臺詩,不少學者也到大陸尋找清代臺灣詩人的作品。兩岸的文學的確存在不同的風格,但是,其交叉關聯性從來都沒有中斷過。” 朱雙一説。

  中國社科院文學所研究員黎湘萍寫的《臺灣的憂鬱》一書,也在臺灣出版。“文化的交流是跨界的。在某一個特定時間段,因為受到政治因素的干擾,文化的交流出現了斷裂。但是,即使在這個貌似斷裂的時間段裏,兩岸文學的聯體依然是不可分割的。像許地山,是大陸熟悉的作家,他寫的《春桃》,講述的是北京四合院中的生活,可他卻是臺南人。” 黎湘萍説,即便是在日據時期,也有很多臺灣文人志士往來于海峽兩岸,上世紀三四十年代,臺灣文藝聯盟的作家在《中國文藝》上發表作品的也不在少數。

  臺灣應換位思考本土化

  臺灣東華大學華文所所長鬚文蔚説,臺灣《創世紀》詩社今年整整60週年,創刊早期,可以説詩刊70%以上的作品都出自大陸作家之手。相較而言,反倒是年輕一代對於兩岸文學交流的態度比較退縮了。由於特殊的政治歷史因素,很多臺灣的大學教師都不讀大陸文學作品,年青一代對於大陸當代文學很陌生。所以,東華大學成立了華文所,是想把兩岸文學作為一個整體來思考。研究所成立之初,就邀請了大陸的學者,並要求學生研讀大陸作品,也會定期組織學生到大陸交流。臺灣要換個思路來思考本土化,臺灣文學能不能在華文文學中繼續閃光,要看我們夠不夠努力和包容。“文學的交流事實上是阻隔不斷的,以網路文學來説,你會發現,大陸網路作品的語言‘好臺’,而臺灣網路作品的語言也很‘給力’!”須文蔚説。

  “我們以前都是偷偷看大陸左翼文學,像是魯迅、蕭紅的作品。1997年我到香港唸書期間,接觸到很多大陸作家。我的感受是,文學的發展不僅要看自己,還要看對岸,兩岸的文學早已無法分割、無法避而不見。放在世界文學的視野中,兩岸文學始終是統一的,但各有韆鞦,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共同面對未來。”成功大學臺文所所長鐘秀梅説。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李學磊 ]

原稿件標題: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李學磊

原稿件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