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臺灣“小確幸”的喜與憂

2014年05月16日 14:05:00 來源:東南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近年來,臺灣社會出現一種新的社會思潮:希望保持既有的生活現狀與方式,選擇安逸與小清新,追求較為現實的生活小夢想,卻不求大改革、大變革,不求大幸福、大發展、大格局。這就是當今臺灣出現的一種社會新思潮——“小確幸”,即追求“小小但確實存在的幸福”。

  開間咖啡廳就是“夢想中的創業天堂”

  “小確幸”是一種“後現代”、“後物質主義”的思想與心理表現,有它出現的社會經濟背景,有它存在的價值,有正面的社會意義,但也有負面的影響。這一社會思潮的積極價值與正面意義在於,有助於維持現行的社會生活秩序與生活方式,有助於社會的穩定與安定,有助於心靈的凈化與小小的幸福感,但也有它的弊端與隱憂。維持既有生活現狀與方式的追求,自我陶醉與滿足於現狀,沒有遠大的理想與抱負,不願睜眼看世界,不求改革,不願開放,甚至出現排斥、反對改革與開放的聲音或行動,出現反對服貿運動、新“反核”運動,就會影響社會經濟的發展與進步。

  尤其是臺灣新一代年輕人在這一社會思潮下追求平靜和淡泊,失去了前進與開創未來的動力,不再像他們的前輩那樣“愛拼才會贏”,不願再提著皮包走遍世界創天下,所追求的只是簡單的、小小的、實實在在的生活狀態與個人小理想。如佔領“立法院”的反服貿學生發表的宣言提出:“我們相信,臺灣是可以讓青年實現創業夢想,開咖啡廳、開個人公司,可以靠自己打拼就能變成‘頭家’的創業天堂。”這是臺灣新一代部分青年的夢想與追求,僅僅是開個“咖啡廳”與“個人公司”,就成為“夢想中的創業天堂”。這樣的“小確幸”心態,這樣的思潮,與當代大陸青年一代雄心勃勃的奮鬥目標與勇於進取的打拼精神形成顯著對照。

  五大原因催生“小確幸”社會思潮

  臺灣出現“小確幸”社會思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一,臺灣進入後工業化社會、後現代社會(部分的)發展階段,“後物質主義”與“生活浪漫主義”逐步興起,追求物質滿足與大發展的夢想逐漸遠去,享受既有與現在成為一種小小的理想與追求。

  其二,這一代青年的父輩多是60後與70後,他們生長在臺灣經濟起飛的年代,生活在財富迅速積累的年代,父輩積累的財富可讓他們的後代即當代青年生活無憂,可以做“宅男”、“宅女”,可以追求享受現在相對富足與安逸的生活。

  其三,臺灣政治民主化後的臺灣媒體生態與理念發生很大變化,新聞與政論節目焦點集中在小小的臺灣島內,很少關注全球大事,很少關注世界事務,自然讓臺灣民眾尤其是青年一代思維“窄化”,保守、不求進取的心態出現,“鎖島”心態逐漸出現,反開放的心態出現,這是反服貿學運爆發的另一社會原因。

  其四,這一代青年生長在臺灣大學爆髮式發展時代,上大學變得輕而易舉,大學畢業生的個人適應能力與競爭力下降,更擔心開放(包括對大陸開放)與競爭,只求自保與維持現狀。

  另外,這一思潮的出現也與臺灣部分政治精神的思維有一定關係。當今臺灣最受歡迎的政治人物應是蔡英文,是當下臺灣青年人最推崇的對象之一。蔡英文的許多論述,如強調不要追求經濟增長而應重視社會分配,呼籲發展“在地經濟”,讓更多青年留在鄉村不再與城裏青年爭搶就業機會等,明顯帶有“小確幸”的思維,對當下臺灣青年的價值追求與這一社會思潮的發展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范斯騰 ]

原稿件標題: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范斯騰

原稿件來源:東南網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