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臺灣高校大陸招生專題詳解(一):招生政策回顧與展望

2014年05月15日 14:16:00 來源:新華臺灣 字號:       轉發 列印

   3.雙方的政策限制——不公平的代價

   陸生赴臺政策是經由臺灣內部以及兩岸雙方經由長期協商與妥協才最終拍板定案的,因此政策産生的過程中也衍生了一些附加條件。而這些限制政策不可避免地對臺灣高校招收陸生産生影響。

   其中影響最大的當屬“省籍限制”。即最初符合申請臺灣高校資格的,只有來自福建廣東浙江江蘇上海北京六個省市的高考生源,這只佔大陸全部生源的較小比例,而很多高考大省如山東、河南都並未入列。第三屆招生時又多開放湖北、遼寧兩省,招生效果便有大幅提升。然而八個省市的生源仍然稍顯不足,而這一規定也令許多有心報考卻不合條件的高考生感到失望。

   另外,除後來加入招生的兩所離島公立大學——金門大學和澎湖科技大學之外,僅有私立大學對大陸招收本科生,這對招生工作造成了不小的麻煩。顯然,臺灣最為名聲在外的一些名校多為公立大學,不能報考這些更具吸引力的院校必將有損陸生的報名意願。另外,大陸民眾對臺灣私校了解不多,而私立大學(在大陸多稱民辦高校)在大陸的發展完全無法和部屬高校同日而語,這就造成了民眾對私立大學的負面印象,而這種負面印象又常被直接類比到臺灣私校。加上早期招生資訊推廣不足,招生效果大打折扣也就順理成章了。

   4.制度性原因——二本線上後段班?

   由於本科生報考臺灣院校的最低分數要求是二本線以上,部分院校為一本線以上。而臺灣高校為數眾多(共近170所),這就表示有不少在臺灣排名後段,並不為人所知,且辦學水準相對較差的院校,也有一定的入學門檻(二本線)。那麼對於能在大陸上普通高校的陸生來説,為什麼要花更高的成本入讀臺灣排名後段的大學呢?這一規定自然排斥了許多潛在生源,排名靠後的臺灣高校必然面臨生源短缺。

   5.擔憂與誤解——私校爛?臺灣亂?

   另外,還有許多廣泛存在於大陸民眾之間,對於臺灣的誤解及對子女赴臺留學的擔憂,也是限制陸生赴臺就讀大學的重要影響因素。不少一心來臺就學的學弟妹因為家長的極力反對而最終放棄。

   對臺灣私立大學的誤解

   如前所述,在大陸,由於高教資源高度集中于公立大學,985、211、部屬、省屬等標簽成為鑒別一所高校好壞的不二尺度。而發展滯後、空間局限的私立大學(民辦高校)則不具備競爭力。這也就形塑了民眾對於私立大學的直觀印象:差評!

   然而縱觀全世界的高等教育,最好的大學則多半為私立:哈佛、耶魯、普林斯頓、斯坦福、牛津等,不勝枚舉。而臺灣的高等教育版圖則更像是“公私並重”,公立高校整體雖強于私立高校,然而私立高校經由長期發展,許多私立大學與公立大學不相上下,並在許多學科領域甚至優於公立大學,私立名校的聲譽並不亞於公立名校,不少私校在國際上擁有可觀的知名度。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當屬“四大天王”——輔仁、東吳、東海、淡江。這些大學的水準超過不少公立大學。

   故基於大陸的高等教育情形直接推估臺灣的私立教育是十分武斷且毫無根據的,希望借由兩岸交流的深入,這個誤解能夠得以消除。

   對臺灣社會的誤解

   不少學生或家長對於臺灣的認知是來自於媒體或是道聽途説,這些片面的、碎片化的資訊作為茶余飯後的談資尚可,但用來作為決策的依據就不太科學了。

   許多在臺陸生的親戚朋友常在家看臺灣新聞,新聞看多的就覺得臺灣社會混亂、天災人禍不斷,時常不由自主地擔心起來,生怕我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事實上,臺灣人民過著安定祥和、豐衣足食的小確倖生活。為博取眼球而傾向報導小概率事件是媒體普遍的邏輯,那些事件在現實中卻幾乎從來不發生。(不然能叫新聞嗎?)然而臺灣人的熱情友善、社會的公序良俗卻是廣為人知的,相信在臺灣待過一段時間的人都不會否認,這是一個幸福感很高的所在。

   筆者小學校長去年讓兒子來臺灣高雄上大學,她起先也和許多家長一樣擔心,後來這些家長們組團到臺灣“實地考察”,在臺灣的所見所聞不僅讓家長們放心,也讓他們慶倖把孩子送到臺灣求學。得知我在臺讀研之後,她高興地與我分享自己的例子。

   基此,希望考生和家長在考慮來臺就學的時候,多收集第一手資料,多諮詢專業人士,綜合考量再做決定,切莫因誤解而錯失機會。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范斯騰 ]

原稿件標題: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范斯騰

原稿件來源:新華臺灣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