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兩岸作家湖湘文化行:探文化源流 敘兩岸親情

2014年05月05日 08:41: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兩岸作家湖湘文化行:探文化源流敘兩岸親情

  “五一”前夕,來自海峽兩岸的18名作家歷時十天,參觀走訪湖南長沙、韶山、婁底、衡陽、永州、湘西、張家界、岳陽等地,一路探尋湖湘文化源流。在2100多公里的的行程中,兩岸作家真切感受到湖湘大地深厚的文化底蘊,也更深刻體會到兩岸共同的文化根脈和渾然天成的文化情感。

  “中華傳統文化是兩岸作家創作的優質土壤”

  本次湖湘行活動首日,兩岸作家參訪了千年學府、“中國古代四大書院”之一的岳麓書院,並就中華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及作家的社會擔當等進行座談。

  “如果臺灣‘去中國化’,那麼剩下的臺灣很空洞。”臺灣“中國文藝協會”理事長綠蒂表示,“歷史向來存精去偽,逆潮流而動難以長久”,他希望兩岸作家擔負起對社會的責任,通過作品來改變社會風氣,匯聚時代力量。

  湖南省作協一級作家余艷同樣認為,兩岸作家文化同源,文脈相通,通過這次湖湘文化行契機,定能進一步加強交流互動,共同促進中國文學事業繁榮發展。

  在談到如何從中華文化中汲取養分時,臺灣小説家陳祖彥説:“中華傳統文化是兩岸作家創作的優質土壤,”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就得益於中國式的敘事方式,相信通過此次創作采風活動會讓大家獲取更多創作靈感。

  中華文化發展促進會秘書長鄭劍表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為兩岸作家深入了解彼此社情民情風情提供了良機,為時代而歌,就要站在歷史和文化的高度搞創作。他認為,創意方面大陸要積極向臺灣學習,但臺灣不能脫離中華文化的根,文化是連結兩岸關係最牢固的紐帶,“相信破解兩岸關係障礙的鑰匙就在文化”。

  文化勝景觸動滿腹詩情

  “風,輕吟著千年不輟的弦歌,雨,濕漉了古典的書卷氣息,故人是我,來沉思書院裏數不清年輪的老樹。”臺灣“中國文藝協會”理事長綠蒂第三次訪問岳麓書院,有感而發誦出上述詩句。他説,湖南山河壯美,人文薈萃,不負“惟楚有才、于斯為盛”美名。

  到訪韶山,雨後天晴,山花爛漫,人潮如海,來自北京的出版人袁周觸景生情,寫下《水調歌頭韶山》:“杜鵑艷,峰巒翠,春已深。蒼茫大地,誰主沉浮自分明。小風小浪何懼,大本大源天定,服務人民理最真。窗外梅花落,浩氣滿乾坤。”

  湘西德夯峽谷的問天臺相傳是屈原作《天問》的地方,當兩岸作家登上四望絕壁的天臺時,不禁連連發出驚嘆聲。在張家界武陵源景區,兩岸作家排隊近兩小時才登上百龍天梯,當在山頂看到根根聳立的石柱石峰和雲蒸霞蔚的景色時,紛紛表示,“就算再漫長的等待,都值了!”

  登上岳陽樓,兩岸作家通讀壁上詩文,深為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博大胸懷所感動,並在樓前合影紀念。“昔日河山多在夢中,如今河山就在眼前。”臺灣作家龍影感慨,只有開闊眼界、放寬心胸,才能寫出好作品,“作家藝術家離不開傳統文化的滋潤和壯麗山河的滌蕩,胸懷有多寬廣,境界就有多大。”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吳怡 ]

原稿件標題: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吳怡

原稿件來源:中國新聞網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