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歷史課綱“微調” 點了民進黨什麼穴

2014年02月13日 08:01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圖為臺灣的部分教科書。記者 吳亞明攝

  孫立極(北京):春節假期剛結束,就看到臺灣又為高中歷史教科書修訂問題爭論不休了。

  王連偉(臺北): 2月5日即大年初六,民進黨中常會定調,反對臺灣“教育部”微調高中歷史教科書課綱;2月7日,幾個學生團體代表到“教育部”門前表達訴求,支援“教育部”微調歷史教科書課綱……其實,這場爭論在春節前就在醞釀了,只是由於春節放假平息一時。

  孫立極:是的,臺“教育部”1月17日曾召開一場公聽會,宣佈將對普通高中語文及社會領域課程綱要進行微調。1月27日,“教育部”審議委員會採用無記名投票的方式,表決通過了“普通高中國文及社會領域課程綱要微調”草案。據此編寫教科書,將在2015年入學的高一新生開始使用。在舉辦公聽會以及草案審議的時候,都有部分人士在場外抗議反對“微調”。到底“微調”了什麼呢?

  王連偉:誠如詞意,“微調”修改範圍不大,多是用語上的調整,主要集中在臺灣史部分。包括將日本“統治政策與臺民反應”改為“殖民統治政策與臺民反應”;二戰時期的“慰安婦”增加了“被迫”兩字;臺灣被荷蘭和西班牙所佔領部分,由“荷西治臺”改為“荷西入臺”;鄭成功統治時期由“鄭氏統治”改為“明鄭統治”。值得一提的是,綱要中還增加了“説明五四運動、新文化運動對臺灣的影響”;“説明甲午戰爭後清朝面對的挑戰,變法運動與辛亥革命,以及臺灣與此變局的互動”。把“日本帝國‘大東亞共榮圈’的構想”改成“日本帝國‘大東亞共榮圈’的侵略構想”等字句。

  孫立極:以大陸人看來,這些調整並無不妥。不知反對的理由是什麼?

  王連偉:最先發出反對的是民進黨人氣最高的地方首長、臺南市長賴清德。他1月29日表示,“教育部”對高中歷史課綱的修改是回到“大中國思維”,臺南所轄的4所市立完全中學將繼續使用舊教材。2月5日,民進黨主席蘇貞昌不甘落後,也表示,這次修訂高中課程一是違背程式,修改倉促,過程充滿黑箱作業;二是違背規定,教科書審定使用期限應該為6年,高中歷史課綱2011年方才修訂完成,2012學年度才開始使用;三是違背事實,課綱調整明顯重回戒嚴時期的大中國史觀,是為“去臺灣化”的政治目的而修改。高雄、臺南、宜蘭、屏東、嘉義、雲林六個民進黨執政縣市的教育部門負責人,聯署要求重審,理由和蘇貞昌説的差不多。民進黨中常會2月5日更作出決議,民進黨執政的六縣市不採用調整後的歷史課綱,還將配合動員、協助抗議等。

  孫立極:關於修改歷史教科書問題引發風波,在臺灣不是一次兩次了。回頭看這些風波,會發覺蘇貞昌的講法很有意思。早年臺灣學生也是學習中國史、世界史,臺灣史穿插于中國史中。1994年,李登輝主政時期,把“認識臺灣”作為初中必修課,因為反對聲浪太高,沒有推展到高中。1996年,主導修訂高中歷史課綱的杜正勝以“同心圓理論”——從小學開始,先學習鄉土史、臺灣史、中國史,再學習亞洲史、世界史——修訂了新課綱,由於反對聲浪高,未被採用。不想,1998年臺灣教育部門在修訂“九年一貫”課程總綱要時,暗度陳倉,通過將歷史課並於社會科,歷史課內容採用的就是“同心圓”回構。據此編寫的教材中,中國史和臺灣史完全分割,結果讓人瞠目:只有400多年的臺灣史,清朝統治242年;“中華民國”1945年前歸入中國史,1949年後部分歸入臺灣史,中間5年也不見了。當然很多人不認同這份充滿政治意味的綱要。2008年,馬英九當選臺灣地區負責人後,在學界及教育界的呼籲下,重新修訂了新課綱,據此編寫的新教材也在2012年8月上路。整個過程可以看出,民進黨主政時,修改歷史教科書之心昭昭,“去中國化”可謂費盡心機。

  王連偉:針對民進黨的批評,臺灣教育部門主秘王作臺指出,現行的臺曆史課綱太美化日本在臺灣的殖民統治,因此,此次微調增加了一些日本壓榨臺灣的敘述,例如把臺灣的茶葉、木材輸送到日本,並加入“侵略”的概念。關於課綱調整不足6年,臺“教育部長”蔣偉寧解釋,沒有6年才能調整課綱的慣例,現行歷史課綱2012年上路,調整後的課綱2015年才使用,剛好3年一個迴圈。蔣偉寧也強調,現行臺灣史和中國史切割太清楚,且對日本統治期間太過美化,調整“完全沒有去臺灣化,去日本化倒是有一點”。

  孫立極:臺灣《聯合報》發表社論《民進黨從“本土化”躍向“擁殖民”》,指出這次臺灣高中歷史課綱的修改,除了將“中國”改稱“中國大陸”,其他重大的修正,都集中于日本當年在亞洲的侵略與對臺的殖民統治。社論質疑:日本在臺灣的50年統治,難道不是“殖民”?文章批駁,“放眼整個東亞,所有遭受過日本鐵蹄踐踏的地區,民進黨的媚日史觀真可謂絕無僅有了。”

  《 人民日報 》( 2014年02月13日 20 版)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張玲 ]

原稿件標題: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張玲

原稿件來源:人民日報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