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大陸人看臺灣:我和“臺北爺”從未見面的12年友情

2014年01月04日 14:46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臺灣《旺報》4日刊登文章《我與“臺北爺”的十二載友情》,作者在文中講述了自己和一位臺北朋友12年的交往情誼,但兩人從未見面。作者寫道,“在網路新時代的蕓蕓眾生裏,彼此偶遇相惜,可謂人世間得一知己足矣!”

  文章摘編如下:

  我與“臺北爺”當網友十二年多了,初識那時,當值夜班編輯的我正在等稿,閒著沒事上網,到聊天室裏練習英語口語。也許是因為他的英文水準極好且有著深厚的國學根柢,不時冒出幾句唐詩宋詞,而且用得適到好處,大家都與他“搭訕”。

  他很快記住我這位來自孫中山故鄉的網友,但我只知道他來自臺灣,是北大的法學博士,在北京當律師,而他也只知道我在當記者。我們一直用昵稱相互稱呼,並不知道彼此的真名,但是一份真摯的友情並不在乎是否見面,也不在乎空間距離的遠近。

  勤奮博學亦師亦友

  他擅長外商投資和智慧財産權法方面的案件,找他諮詢求助的人很多,工作忙時多日不上網。一上線,我們忙完工作後就閒聊一會。談的話題很廣,天馬行空,什麼都聊。

  最初幾個月聊天時,他常堅持用英語聊,我常常用蹩腳的英語來地應答,複雜的句子,我則先行用軟體譯好再貼到對話窗。

  大約半年後,我們已然無話不説,“我可以聊十分鐘”,每次聊天前他都會告訴我時間,很少超過半小時。我曾告訴過他我的真名,但並不知道他的名字,我也抗議過“這不公平”。起初問過他幾次,一直被他婉拒,我就不再追問。

  又幾個月後,他突然給了我一個提示:“我前些時上過鳳凰衛視的《魯豫有約》”,我一查就猜到了他是誰。都知道了真名後,我們依然用網名稱呼對方。

  臺北爺給人的印像是勤奮、博學而又很有生活情趣,經常像兄長一樣地鼓勵我,從事“記者”這個行當,什麼都要懂一些。不管有多忙,他每天必讀書。最初相識時,他已從北大法學博士畢業,業餘修讀北大的中文課程。

  他經常給我出一些“考題”:或從諸子百家裏挑出幾句很富哲理的話,讓我猜出處;或出一句古詩讓我填下句,或者給我出一些斯坦福、哈佛大學出的一些有趣的考研、考博題讓我限時作答。他説,學習知識永遠都不要嫌晚,美國五十多歲還讀博的大有人在。

  他給我出過的題我都認真思考過,也記得住答案,我也常常拿那些題來考親友,在他的影響和鼓勵下,工作之餘,我也報讀過一些很實用的專業課程。

  臺北爺是一個善良、儒雅而又嫉惡如仇的人。他參與臺灣慈濟,經常與會員們一起默默行善。總是溫文爾雅,從不講粗話,對人也從沒有過分要求,曾經專程到西安去參加一個身著漢服、誦讀國學經典祭拜孔子的大型活動;對一些社會醜惡現象、對一些自私自利的小人,他又有點像個“憤青”,一點也不給人留情面。

  多次機會失之交臂

  其實,這十二年來,我們是有幾次機會可以見面的,但都被我有意地“錯過”了,我的本意是保持著一定的距離,這也是我與任何異性交往的底線。如果見一次就不再來往,那我寧可一輩子不見面,永遠擁有一份純真友情。

  五年前的寒假,我帶報社的“小記者”去遊京城名校,本來可以在出發之前告知一聲,但我直到離京後才告知他我到過北京,理由是“孩子們太多,安全責任重大,抽不開身”,我心裏明白這只是藉口。

  三年前我大女兒高考那年,參加北大自主招生復試,我們住進了北大芍園賓館,孩子結束面試的那天晚上,我用房間電話打給他,當時並沒有留下我的手機號,第二天,我們臨時決定參加首都高校一日遊,沒想到那天他親自駕車到北大校園去找我們,到賓館守候好半天,也沒能找到我。

  當晚,我們回到賓館後,才接到電話説他來找過我們,但因早已訂好次日一早離開的機票,又錯過一次見面機會。臺北爺略帶遺憾地發了條短信:“可惜了這次,沒見到本尊,也沒見到分身,下次補課!”登機前,我又收到了他的祝福短信。

  對晚輩常多加勉勵

  當年女兒與北大失之交臂,得知情況後,他發短信來鼓勵女兒要有永不言棄、百折不撓的精神,要敢於追求卓越。他像一位多年的世交長輩叮囑晚輩一樣,關愛之情溢於言表。“你女兒沒能成為我的校友,有點遺憾。不管她上哪所高校,只要她來北京,我都會盡地主之誼的多加關心。”

  後來,女兒考上京城一間學校,我向親朋好友群發了報喜短信,臺北爺連發數條短信恭喜和勉勵,他對孩子和我的鼓勵,也總是站得很高很遠,令人振奮。

  近年來,我們的話題時常聊到家庭教育、聊到孩子,也聊世間百態。有段時間,他處於青春期的兒子有點逆反,他向我“請教”有什麼招管用,我教他“向孩子示弱”,他一試果然奏效。遇到困惑時, 我也偶爾向他發一下“牢騷”,而他總是開導我、教育我要看淡一些事,雖然他自己常常言辭激烈地針砭時弊。

  這些年“臺北爺”從臺北到北京讀書、工作,我從湖北到廣東工作。他娶了一位湖北老婆,把家安到北京,我嫁了一位廣東老公。有時,他到珠海、澳門或者到廣西辦事,都給我打個電話説一聲:“我到你們那裏來了,順便問候你一下”。

  我了解他一家人在京的生活情況,他家一有什麼喜事,他妻子都會在網上“直播”,每一件喜事都會被她以“超強組照”的形式發佈,讓親朋好友看個夠,我常被她記載的真摯氣氛所感染。

  儘管大家都忙,我和孩子還是會經常收到他的短信和私信。我時常向他分享我孩子的在校表現,與他分享孩子的進步。“你教養的孩子很獨立,知道規劃自己未來的道路,我四週有類似優秀的孩子都可以讓他們互相認識和學習。”有次他們北大的幾位“老博士”到高校講座,他讓我通知女兒去聽他們的勵志講座。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近年,“臺北爺”依舊關注我的工作和生活,我也常常關注有關他的新聞和他們家的喜事,一有喜事和人生感悟他都樂意拿來分享。今年,他十七歲的兒子以優異成績考到美國高中,女兒也將跟隨著哥哥腳步赴美求學。他説:“我雖然非常捨不得,但也不得不讓她飛翔。”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我們之間既遠又近,多年來,我們從沒見面,但我們一直互相尊重,互相打氣。雖然都在慢慢變老,但心態仍然年輕。在網路新時代的蕓蕓眾生裏,彼此偶遇相惜,可謂人世間得一知己足矣!(陸梅/廣東)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兩岸新聞 臺灣新聞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