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大陸人看臺灣:徵房産稅打擊炒房 臺灣有心無力

2013年11月28日 09:56 來源:東南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加快房地産稅立法並適時推進改革,為房産稅的全面開徵創造了制度條件,也引起了外界的廣泛討論。在同樣遭受高房價困擾的臺灣,房産稅也被視為打擊炒房的工具常被討論,而臺灣在這種稅改進程中,也遇到不少現實難題。

  空屋率過高 增加持有成本調控房價

  在島內票選的十大民怨中,房價偏高高居榜首。為了緩解民怨、避免房地産行業泡沫化,臺當局近年來一直在積極尋找對策,其中以房産稅為主的稅制改革成為重要政策方向。

  根據臺“內政部營建署”最新公佈的數據,目前全臺灣自然人持有的住家用房屋逾810萬戶,其中有83.6萬戶屬於空屋,整體空屋率升高到10.63%,等於每10戶就有一戶是空屋,遠高於香港、新加坡等地,顯然已經出現泡沫化危機。

  這項統計是利用稅籍資料和用電資料進行交叉分析,月平均用電度數低於60度的住宅稱為“低度使用住宅”,也就是俗稱的“空屋”。而按照此前“主計處”戶口普查的資料,全臺空屋多達156萬戶,實際空屋率可能超過19%。

  臺灣房屋高資産中心執行長邱太煊告訴導報記者,島內針對房産徵收的稅費主要有五種,如果是房屋的持有者,需要每年繳納房屋稅(類似大陸房産稅)和地價稅;如果是買賣房屋,需要繳納契稅(買方付)和土地增值稅(賣方付),賣方在交易後次年還要繳納財産交易所得稅。除了這五種稅費外,2011年6月臺灣又增加了奢侈稅,即對一年或兩年內轉賣非自用住宅及空地的投機行為,分別課以15%和10%的稅費。

  臺灣從1943年就公佈了房屋稅徵收條例,現行“房屋稅條例”已經歷經16次修訂,針對不同房産屬性採用不同的稅率,比較合理細緻,比如家用房屋稅率為1.2%-2%,營業用為3%-5%,私人醫院等非營業用為1.5%-2.5%。房屋稅、地價稅對房價的調節作用,在於可以增加房産所有者的持有成本,即平常持有不動産時就必須繳納相關租稅。

  房屋稅實際只收一折 房價調控效果不理想

  不過邱太煊表示,“政府”希望通過房屋稅等稅費降低或穩定房價,實際效果並不理想。究其根本,一是臺灣的貸款利率低,首次購房的利率是1.8%-2%,投資利息也不過是2.2%-3%;二是2008年金融海嘯後,民眾可投資的渠道變少;第三,則是受中國人“有土斯為財”的置産觀念影響,臺灣人房屋自有率是88%。

  而追究稅制的問題,則是臺灣制定的稅率看似與國際相當,其實稅基被嚴重低估。房屋稅徵收依據是房屋現值,但房屋現值的評估價格,參考房屋構造標準單價、街路等級調整率(商業繁榮度、交通便利性)等多種因素。以臺北市為例,這些參考標準都是30年前評定並沿用至今的,所謂的房屋現值與市價有非常大的落差。

  島內房屋稅和地價稅雖為房屋現值的1.2%-2%,但實際稅率,其實只相當於房産市價的0.1%-0.2%,被認為是全球最低的房産稅率。也就是説,持有房産5到10年,只要房價上漲1%就可以抵消持有成本。以臺北市為例,市價1000萬元(新台幣,下同)的房子,一年只要繳1500元-2000元的持有稅。

  邱太煊直言:“如果增加稅費後還是有很大的利潤空間,那麼大家為什麼要離場?”

  怕得罪選民 地方政府有稅不敢加

  其實,上述這些問題,臺灣社會多年來一直在討論,各方也都了解問題在哪。但在這個泛政治化的選舉社會,問題的發現與解決,常常隔著萬水千山。

  據邱太煊介紹,早在3年前,針對近乎失控的房價,臺當局“財政部”就提出課徵奢侈稅、提高房屋稅和提高地價稅等各項對策,但最後只有臺北市響應,嘗試開徵奢侈稅,調高了1萬多戶豪宅的房屋稅。以一戶130坪、市價2.6億元的帝寶豪宅為例,過去房屋稅每年僅有7.6萬元,豪宅稅實施後,房屋稅直接躍升到30.5萬元。但按市價換算,加徵了豪宅稅的房屋稅率,也才剛剛超過0.1%。

  今年以來,“財政部”舊事重提,稱各縣市對房屋稅率都採取法定下限稅率從低的1.2%徵收,呼籲提高徵收稅率。此外,“財政部”還準備對擁有兩戶以上房屋的民眾,課徵較高稅率的房屋稅,或稱為“囤屋稅”。並計劃區分房産的居住、投資用途,分別課徵不同的房屋稅。

  但實際上,臺灣房屋稅的立法權雖然由“立法院”統一立法,卻屬於典型的地方稅,具體確定稅基、稅率乃至開徵附加稅的權力,都在各縣市手中。在臺灣,房地産稅等財産稅收雖然佔地方財政收入的比重超過七成,但財政上瀕臨破産的縣市政府,卻都視加稅為畏途。

  即使全臺灣都調高房屋稅,增加的稅收也不過30億元,但造成的民怨卻是難以衡量的。目前全臺自然人持有的住家用房屋有810多萬戶,持有1戶房屋的佔89%,持有2戶以上的比例是11%,也就是86萬戶。一旦徵收“囤屋稅”,增加的稅收相對於地方財政只是杯水車薪,但得罪的86萬戶卻都是實實在在的選票。

  臺灣的民選縣市首長,在各項評比中都想當第一名,但是,如果被評為徵稅第一名,想想選票壓力和政治前途,還是算了吧!(海峽導報記者 劉強 楊思萍)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兩岸新聞 臺灣新聞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