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夜半騎鯨夢渡臺”——臺灣抗日誌士後人“回家”憶先人

2013年12月07日 08:22 來源:新華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漂零剩有鄉心在,夜半騎鯨夢渡臺”,6日在廣東梅州蕉嶺舉行的“客家精神與臺胞抗日運動”座談會上,臺灣抗日誌士親屬協進會(以下簡稱“抗日協”)理事長丘秀芷(丘逢甲後人)展示了丘逢甲生前所作的最後一首詩,並將放大的影印本匾額贈予丘逢甲祖籍地——蕉嶺縣政府。

  丘秀芷現場誦讀了這首詩的全文:萬事都應付酒杯,眼見雲合又雲開。中天月色雨余好,大海潮聲風送來。人物只今思故國,江山從古屬雄才。漂零剩有鄉心在,夜半騎鯨夢渡臺。

  “臺灣傳説鄭成功是鯨魚所化,所以這首詩的後兩句,也反映了逢甲公抗倭保臺壯志未酬及對家鄉臺灣思念的心境。”她説。

  臺灣抗日烈士羅福星孫女羅秋昭從臺北背來了重達10公斤的史料海報,供羅福星故居展覽。她説,上午看了修繕一新的羅福星故居,心裏感慨萬千,希望這裡不僅是一個建築物,而是要發揮它的精神和作用。

  她表示,明年3月3日是羅福星殉難100週年紀念日,希望兩岸能夠攜起手來,共同舉行相關紀念活動。

  北京聯合大學臺灣研究院教授、《丘逢甲傳》作者徐博東説,文化認同是未來兩岸和平統一的核心因素,文化和歷史的連結是增強兩岸同胞國家民族認同感的關鍵問題,兩岸進行文化連結,客家文化、客家精神是一個重要方面。

  他建議,應該著手拍攝蕉嶺抗日“三英傑”丘逢甲、羅福星、謝晉元的紀錄片,並推動兩岸客家年輕人的交流。

  這一建議得到了丘逢甲後人丘昌其的響應。“先人腳步已遠,但客家愛國精神的血液卻仍在下一代流淌”,作為此行丘逢甲後裔的年輕一代,他表示,今後要帶下一代來尋根謁祖,多了解先人為國為民犧牲的歷史。

  全國臺聯黨組書記梁國揚表示,在客家重要祖籍地廣東省梅州市蕉嶺縣,追憶紀念眾多客家先賢英烈的英勇事跡,意義非凡。客家人是臺灣武裝抗日的重要力量,在護臺禦敵、捍衛祖國統一的鬥爭中,臺灣客家人始終是一支中堅力量。

  他表示,客家精神激勵著一代代的客家子孫。在兩岸關係步入和平發展的今天,兩岸客家人將繼承先輩們的精神,為實現祖國統一的宏圖大業,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繼續努力奮鬥。

  座談會由全國臺聯、抗日協、廣東省臺聯主辦。會上,丘秀芷代表丘家後裔、羅秋昭代表羅家後裔分別捐贈人民幣10萬元和2萬元,作為兩位先人故居修繕費用。此外,還舉行了蕉嶺縣抗日“三英傑”學術研究會成立儀式。

  為紀念臺灣光復68週年,中華全國臺灣同胞聯誼會2日起組織臺灣抗日誌士親屬協進會粵閩參訪團,到廣東、福建兩省的客家縣市開展相關紀念活動。(記者李寒芳)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張玲 ]

原稿件標題: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張玲

原稿件來源:新華網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