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大陸人看臺灣:“你漢字了嗎”成問候語 盡顯機趣

2013年05月09日 08:33 來源:福建日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助你好孕(運)專案”、“糖果天后的藝(臆)想世界”、兒童劇“東方夜譚II 狐(胡)説八道”、“文青較(叫)春”小劇場藝術節、“好蕉(交)情”糕餅、“虱(思)想起” 虱目魚系列産品……留心觀察一下臺灣的一些商品名稱、店舖招牌、廣告語、文章標題、活動文案,不難發現他們很喜歡在諧音字上下功夫,用得恰當巧妙的諧音字盡顯機趣,常會讓人莞爾一笑,過目難忘,這也算是臺灣文創的一大特色。

  其實妙用諧音字不過是臺灣人“玩漢字”諸多方式中的一種,古老的漢字到了文創者手中,就成了一隻可以隨意擺弄的大魔方,跨界、顛覆、無厘頭、高科技……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變幻空間的大小完全取決了智慧能量的高低,為了讓人們把文字盡情玩到HIGH,高雄市已接連舉辦了三屆“好漢玩字”文化節。

  “在資訊傳遞交錯頻繁的今天,‘漢字’又將有怎樣的聯結?我們想舉辦一個具有多元想像力的漢字文化節,來展現漢字在新時代的各種可能性。”“好漢玩字”文化節策展人黃雅玲説。

  2010年首屆文化節的主題是打破漢字書寫限制,以漢字為共同設計語言,將漢字的博大精深與歷史涵義進行跨界結合;第二屆讓漢字回到傳遞訊息的本質,結合文學、互動科技、劇場設計、産品設計、平面媒體、時尚美學等,充分表現漢字創意。在混搭混文化跨域跨時代蔚為風潮的今年,文化節的主題定為“字戀”,旨在把參觀者的目光聚集到高雄這座城市本身,去感受它的美學觀點、創作視角以及生活哲學。展覽現場隨處可見讓人怦然心動的創意靈光。

  “好”是一個讓人開心的字,以漢字“好”為基礎進行禮盒包裝設計,禮物是傳統活版印刷用的鉛字,打開禮物盒上面的“好”字,就能和盒裏的鉛字組合成“好快樂”、“好吉祥”、“好平安”……接到這樣富有創意又文雅別致的漢字“好禮物”,能不“好欣喜”?發揮想像力和創造力以開啟漢字的詞語、色彩、形變等功能,挖掘好漢字在生活中的祈福意義,今年漢字文化節中的“好字在”單元可謂別出心裁。

  以臺灣本土原生動植物為造型元素,以《史記太史公自序》中“夫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經也”為藍本,配合時序與生物特性將文字與繪畫融為一體,發展出“春生”、“夏繁”、“秋幻”、“冬寂”等象徵臺灣原生力量的花鳥文字,陳德禧的作品無論創意還是構圖都十分驚艷。而“甄嬛”“家”“島”、“海洋”……一個個被畫得五彩繽紛新意迭出的字,也展現了漢字偏旁、部首、筆畫在排列組合和誇張變形中呈現的美感,讓人解讀出別樣的意涵。

  書是集結文字而成的文明記錄、知識媒介、思想工具,但在藝術家陳龍斌手中,“書”卻成了他企圖顛覆威權體制的象徵,堆疊的書籍被他用電鋸切割成人物頭像,從正面看有著酷似大理石的紋路質感,從背面觀賞,則可以看到刻意留下的書脊,書名隱隱帶著諷刺的意味,把書籍“玩”成這樣,該褒該貶只能由看客自己決斷。

  以筆墨紙張記錄文字的方式在網路時代被很多人拋開,代之以電腦、鍵盤、滑鼠等新媒材,書寫方式的變革衍生出一些新鮮的元素,比如網路聊天時用來輔助溝通交流的表情符號、狀聲符號等,它們被統稱為圖標語言。隨著網路的普及,圖標語言已漸漸從虛擬世界進入現實生活,“好字動”單元展出的《地書》裏所用的就全是這種新語言,雖然全書不著一“字”,然而不管是哪種語言文化背景的人,只要有網路生活的經驗,就都可以讀懂它並享受閱讀的快感。與《地書》類似的展品還有“表情俱樂部”、“身體讀本”等,均是拿圖標語言做文章,它們結合當代藝術與科技互動,生動展示了書寫媒介變化後産生的無語種障礙、跨國界交流的新模式。

  文字不僅是一種文化符號,也可以是商品,它不僅僅體現為書刊報紙等傳統樣式,還可以通過“好漢衫”、“文青T”、隨身碟、“雙喜碗”、“文字變形玩具”、胸針等日常用品來展示,參與到更為廣泛的生活領域。“將文字作為一種載體進行開放性創作,以可親可感的方式讓大眾接受,使之融入生活,並通過商業轉化創造價值,注入文化內涵的漢字商品更容易博得青睞。”臺灣設計師協會理事長尹立説。

  隨著中國經濟的崛起和影響力的擴大,全球興起一股中文熱,漢字的魅力正被越來越多的人所追摹,高雄駁二藝術特區舉辦的“好漢玩字”文化節便因應了這種新形勢。借由創意包裝,古老的漢字也與時俱進,發揮了更大的社會功能和文化影響力。其實不止是漢字,只要打破固有思維模式,放膽放手挖掘開拓,許多我們身邊習見的事物都會煥發強大的生命力,創造出精神與物質的雙重效益。(駐臺記者 林娟)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兩岸新聞 臺灣新聞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