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記者手記:和平論壇“和為貴”

2013年10月12日 08:53 來源:新華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首屆兩岸和平論壇11日上午在上海開幕。論壇標誌是由兩個“和”字篆書變形而成的組合字體,一亮相就吸引了眾多記者的目光。

  主辦方告訴新華社記者,標誌由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畢業的一位老師設計,寓意攜手共創和平;標誌中心部分像一個“口”字,寓意“同氣同聲”,也可以看作一個“互”字,寓意兩岸“互信”、“互助”、“互惠”。

  或許是受到標誌寓意的感染,作為兩岸首次大規模民間政治對話的首屆兩岸和平論壇,會場氣氛和樂融融。

  論壇開幕式由全國臺灣研究會執行副會長周志懷、臺灣政治大學兩岸政經研究中心主任魏艾共同主持,體現兩岸民間團體、學術機構合辦的特色。而為了凸顯論壇的“民間性”,在主席臺上就座的是全國臺灣研究會、臺灣二十一世紀基金會等14家兩岸民間團體和學術機構的代表,沒有一位官員。中共中央臺辦、國務院臺辦主任張志軍,海峽兩岸關係研究中心主任孫亞夫等都坐在臺下。

  會場內也不設桌簽,沒有排序。這讓一些學者一時不知所“坐”。對於學者們的詢問,周志懷回答説:“大家可以隨意落座,氣氛輕鬆自然。”

  魏艾介紹臺灣主要與會代表時,對吳榮義、鐘榮吉等人使用了“前行政院副院長”、“前立法院副院長”等頭銜。對於這一以往兩岸學術交流中罕見的“突兀”之舉,學者們大多釋然以對,或許是因為類似的爭議本來就是論壇要探討的議題,早在大家意料之中。

  雖然首屆兩岸和平論壇探討的四大政治議題,在臺灣內部或兩岸之間仍存有不少歧見,但開幕式上,“和平”、“包容”、“務實”、“同理心”是出現頻率頗高的詞彙。中臺辦、國臺辦主任張志軍在開幕式上致辭時也表示,儘管兩岸專家學者的立場、觀點和主張難免有差異,但大家都是一家人,都是為了兩岸和平、共同發展的願景而來,願為探討解決兩岸問題奉獻心力,這本身就是一個很好的開始。

  誠哉斯言!正如臺灣高僧星雲大師所説,“能和氣可以獲得大力量”,我們由衷期盼為期兩天的研討能“和氣”進行,為解決兩岸政治分歧提出建設性意見,為構造更美好的兩岸共同家園貢獻“大力量”。(記者李寒芳)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兩岸新聞 臺灣新聞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張曉靜 ]

原稿件標題: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張曉靜

原稿件來源:新華網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