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中國聚焦:兩岸首次大規模民間政治對話在上海“啟航”

2013年10月12日 07:52 來源:新華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首屆兩岸和平論壇11日在上海開幕,兩岸120多位專家學者和有關人士就兩岸政治關係、兩岸涉外事務、兩岸安全互信、兩岸和平架構等四個議題展開討論。這標誌著兩岸首次大規模民間政治對話,在這座具有光榮歷史的城市正式“啟航”。

  中共中央臺辦、國務院臺辦主任張志軍在論壇開幕式上説,“這一兩岸間開展的民間政治對話具有開創性意義”。本屆論壇集中研討兩岸政治關係、軍事安全、涉外事務問題,這種大規模研討活動,在兩岸還是第一次。同時,論壇由兩岸不同背景的民間團體和學術機構共同舉辦,邀請各方專家學者與會,具有廣泛的代表性,這也是第一次。

  論壇由全國臺灣研究會、臺灣二十一世紀基金會等14家兩岸民間團體和學術機構共同發起舉辦。全國臺研會會長成思危在開幕式上説,上海是一座有著光榮歷史的城市,近代以來多少仁人志士在這裡探求中國的救亡圖存之路;上海也是一個充滿新時代氣息的城市,與時俱進、開拓創新是這個城市醒目的名片。

  他説:“今天我們齊聚這裡,不僅要回顧歷史,探討解決歷史遺留的兩岸結構性政治難題,而且要放眼未來,以開放的心胸、創新的思維嘗試有關兩岸政治問題的藍圖設計。”

  2008年5月以來,兩岸雙方本著“先急後緩”、“先易後難”、“先經後政”的步驟推進兩岸協商,取得積極成果,兩岸關係迅猛發展。但隨著兩岸關係步入“深水區”,政治層面的一些爭議日益浮現。

  今年10月6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印度尼西亞巴厘島會見臺灣兩岸共同市場基金會榮譽董事長蕭萬長時指出,著眼長遠,兩岸長期存在的政治分歧問題終歸要逐步解決,總不能將這些問題一代一代傳下去。

  “習總書記這番話寓意深刻,具有厚重的歷史感,表達了真誠的願望,同時講清了對解決兩岸政治分歧問題的基本考慮。”張志軍10月11日在首屆兩岸和平論壇上説。

  他強調,在兩岸關係發展進程中,一些政治爭議儘管可以暫時擱置,但不可能完全和長期回避,“只經不政”的做法無法持續。只有在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同時,努力化解兩岸矛盾分歧,對兩岸政治關係作出合情合理安排,才能不斷增進兩岸政治互信,解決兩岸民眾的重大關切,增強對兩岸關係持續和平發展的信心,實現兩岸和平、共同發展的願景。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融冰總要有個過程。但雙方不溝通對話協商、不談起來,問題不但無法解決,而且三尺之冰有可能會結得更厚、凍得更硬。”張志軍説。

  為了“融冰”,大陸方面近年來積極推動民間政治對話。自2012年12月到今年6月底,兩岸部分民間團體、學術機構先後在臺北、北京、香港舉行了三次研討會,就民間政治對話“試水”。而後,經過近7個月的籌備,作為民間政治對話重要平臺的兩岸和平論壇終於在上海登場。

  論壇的舉行吸引了大批海內外媒體,參加報道的有大陸媒體35家、臺灣媒體10家、港澳媒體6家,以及包括彭博社、《聯合早報》、《讀賣新聞》、《朝日新聞》在內的8家外國媒體。之所以被“熱捧”,誠如成思危所言:“如此大規模、專門性的兩岸民間政治對話,在兩岸關係發展進程中是一個意義重大的新開端。”

  在為期兩天的研討後,本屆論壇將於12日下午閉幕,併發表論壇紀要。論壇所産生的建設性觀點,將為兩岸公權力部門提供有益的參考意見,從而有助於進一步塑造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良好局面。

  “首屆兩岸和平論壇的召開,顯示兩岸社會的開放、進步,兩岸開始以智慧、理性、專業來面對並解決最困難的政治爭議。或許我們還有一段遙遠的路要走,但我們已經勇敢面對問題,讓我們邁開大步向前走!”臺灣二十一世紀基金會董事長高育仁説。(記者李寒芳 陳斌華 潘清)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兩岸新聞 臺灣新聞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