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清代臺灣進士碑帖在臺南展出引起轟動

2013年09月23日 13:26 來源:人民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清代臺灣進士碑帖在臺南展出引起轟動

  展覽開幕,嘉賓剪綵

  汪毅夫欣賞展品

  由北京臺灣會館與臺南市文化協會共同主辦的“清代臺灣進士專題展”目前正在臺南展出,吸引了很多臺灣民眾前往觀看。

  此次展覽,重點展出了北京孔廟進士題名碑中鐫刻有清代全部臺灣進士名字的22通題名碑的拓片。這些碑帖不僅是第一次在臺灣展出,在兩岸亦是首次集中對外展出,在臺引起轟動。此次展覽還集中展示了部分記錄有臺灣進士名字的大小金榜、進士齒錄等史料,具有較高的學術研究價值。臺灣觀眾紛紛表示,能夠近距離地欣賞到這些珍貴的拓片,在上面找到臺灣進士的名字,非常震撼,很受感動。

  明鄭時期,儒學文化在臺灣落地生根,大陸的科舉制度也傳至臺灣。科舉制度在臺灣推行兩百餘年,有據可考的臺灣進士就有33人,他們的名字至今銘刻在北京孔廟的進士題名碑上。為了讓更多人士從歷史的角度了解科舉制度在臺灣的發展沿革,引起各界人士對傳統文化教育的興趣和關心,北京臺灣會館與臺南市文化協會共同主辦了此次“清代臺灣進士專題展”。

  珍貴史料第一次展出

  18日,展覽開幕式在臺南孔廟舉行,臺南市副市長顏純左、北京市臺灣同胞聯誼會名譽會長盧鹹池、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北京)館長吳志友在開幕典禮上致辭,大陸全國臺灣同胞聯誼會會長汪毅夫、臺南市政府文化局長葉澤山、臺灣民意代表洪玉鳳等出席了開幕儀式。來自兩岸各地近百名專家學者、進士後人、各界嘉賓見證歷史一刻。

  顏純左説,臺南是臺灣著名的歷史古城,擁有豐厚的文化底蘊,對於此次展覽在臺南展出表示歡迎和感謝。盧鹹池指出,北京臺灣會館作為當年臺灣人赴京趕考落腳的場所,是現在大陸僅存的一座臺灣會館,有百年曆史,與科舉有深厚淵源。府城臺南歷史上儒學人才輩出,冠絕全臺,是科舉年代臺灣涌現進士最多的地方。此次展覽在臺南孔廟舉辦更有其特別意義。

  開幕式上,主辦雙方互贈了禮物。與會貴賓、進士後人代表等來自兩岸的10余名代表共同為“清代臺灣進士專題展”開幕剪綵,並於剪綵儀式後與臺南觀眾一起參觀了展覽。

  此次展覽由120余塊展板組成,內容包括科舉制度在臺灣的設立和發展、知名臺灣進士介紹以及作為中華文化主脈的科舉制度對臺灣社會所産生的深遠影響等,再現“臺灣進士”這一群體的風采和成就,讓觀眾進一步感受科舉制度所包含的豐富文化內涵。整個展覽將持續至9月30日。

  兩岸學者共同研討“科舉制度在臺灣”

  科舉制度是隋唐以來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一種制度,綿延存在了1300年。宋元時期起,中華文化傳統已隨著大陸墾民傳入臺灣。明鄭時期,儒學文化在臺落地生根,大陸的科舉制度也傳至臺灣。“科舉制度”在臺灣推行兩百餘年,有據可考的臺灣進士就有33人,他們的名字至今銘刻在北京孔廟的進士題名碑上。科舉制度在臺灣的傳入促進了中華文化在臺灣的傳播和普及,亦使臺灣人才輩出、社會日趨進步。

  北京臺灣會館應運于臺灣文風日起、科考應試日盛而創建,歷經百年滄桑,是目前大陸僅存的一家臺灣會館,作為當年臺灣人赴京趕考落腳的場所,與科舉有著深厚淵源。臺南市是著名的歷史文化古城,亦是臺灣産生進士最多的地區。

  為進一步研究科舉制度在臺灣的傳入、興起與發展,促進兩岸學術文化交流,9月17日,北京臺灣會館與成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中心共同合作,邀請兩岸有關方面的逾30位專家學者共聚成功大學,舉辦了“科舉制度在臺灣”學術研討會。北京市臺灣同胞聯誼會名譽會長盧鹹池、北京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館長吳志友、成功大學副校長蘇慧貞、成功大學中文系主任葉海煙在研討會開幕式上致辭。

  臺灣歷史上最後一位進士汪春源的後人、中華全國臺灣同胞聯誼會會長汪毅夫教授用閩南語作了《府城的光榮》主題演講。舉辦雙方隨後互贈了禮物。

  研討會上,來自兩岸的16位專家學者就“科舉制度在臺灣”的諸多議題發表了研究論文,並與其他與會專家學者展開了廣泛、深入的探討。主辦方為此次專題展出版的碑帖圖集、專集等亦受到了參會專家學員們的高度評價。參會學者專家及學員們紛紛表示,本次研討會是兩岸在學術界的一次重要學術交流,將有助於科舉制度與儒學文化的研究與推廣,對於促進了兩岸歷史、文化的理解與交融具有深遠意義。

  兩岸進士後人在臺首相聚

  科舉制度是中國古代選拔官員的重要途徑。科舉制度在臺灣推行的兩百餘年的歷史裏,涌現出的有據可考的臺灣文進士就有33人。這些文進士政治、文化、教育、經濟等方面對臺灣産生了深遠影響。

  為回顧這些臺灣進士的風采及其對臺灣社會産生的積極影響,9月18日下午,北京臺灣會館與成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中心共同在臺南市祀典興濟宮的“官廳”舉行了“海峽兩岸臺灣進士後人座談會”。

  黃登瀛、許南英、施之東、陳浚芝、汪春源、曾維楨、楊士芳、施士潔、丁壽泉、丘逢甲等十位進士的十七位兩岸後人參加了此次座談會。臺南市政府教育局長鄭邦鎮親自主持了座談會並致辭。北京市臺灣同胞聯誼會名譽會長盧鹹池、成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中心主任戴華等出席了會議。

  座談會上,進士後人、中華全國臺灣同胞聯誼會會長汪毅夫及胞弟、廈門大學副教授汪一帆,堂弟、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兩岸關係》雜誌社總編輯汪舟三兄弟一起參加了座談會活動,並在會上回憶了其曾祖父、歷史上最後一位臺灣進士汪春源的生平與故事。座談會前,三人還偕同汪春源進士好友許南英進士的曾孫女、臺灣民主自治同盟重慶市委副主委許沛,回到臺南曾祖老家“柱仔行”(汪許兩家當年在臺南曾為鄰居)尋根訪祖。

  臺灣進士林啟東第四代外孫女、成功大學前校長賴明詔的夫人翁惠瑛女士表示,在報紙上得知座談會的消息後,第一時間從臺北趕到了臺南,對兩岸進士後人能夠在臺相聚表達了激動之情。

  此次座談會,是兩岸臺灣進士後人的第一次會面,有些甚至還是同一位進士在兩岸後人的第一次會面,意義非凡。而此次活動的舉辦地“官廳”亦是臺灣目前僅存的一座“官廳”,為舊時官員祭拜前換衣休息之處,與科舉入仕等文化頗有淵源。座談會上,兩岸進士後人暢所欲言,熱烈交流,追懷祖上的情誼,共敘親情鄉情,都希望能將進士後人相聚的活動定期舉辦下去。

  中秋臨近,座談會後,兩岸進士後人、參會專家學者等一起在“官廳”參加了祀典興濟宮特別準備的傳統“辦桌”筵席,感受臺南傳統文化,共敘中秋佳節之情。

  賞月品茗慶佳節

  中秋之夜,明月當空,五桂樓前一片笑語歡歌。來臺出席“科舉制度在臺灣——臺灣進士專題展”的北京、福建、重慶等地臺籍進士後人、臺胞、及各位專家學者等來到臺中霧峰林家,與霧峰林家後人共度傳統佳節。

  霧峰林家林獻堂先生孫媳、明臺高級中學董事長林芳媖女士親自佈置了茶敘現場,並安排了具有百年曆史、林家專用的月餅,招待遠道而來的鄉親。

  茶話會上,大家歡聚一堂,品茗賞月吃月餅,回憶了霧峰林家的愛國往事,暢敘兩岸鄉情。林家後代、在京臺胞林力女士中秋之夜回到了家鄉,難掩激動的心情。交談中發現,臺灣進士許南英曾孫女許沛、北京市臺灣同胞聯誼會名譽會長盧鹹池的家族與霧峰林家有姻親關係;臺灣進士汪春源的後人汪一凡、汪舟提及汪春源也與霧峰林家林朝棟有過書信往來,更使大家感到驚喜。

  霧峰林家是臺灣地區知名望族(臺灣五大家族之一),興旺百年,在臺灣近代歷史的每個重大轉折關頭,都有霧峰林家代表人物高舉愛國旗幟,家族中以林獻堂為代表的爭取民權運動更是在臺灣歷史上寫下了光輝一頁。

  皎潔的月色下,林芳媖女士帶著大家參觀了林獻堂先生文物館、美麗的萊園及五桂樓,並講述了幾百年來霧峰林家的歷史,及林家在臺灣近代史中作出的突出貢獻,使大家頗受感染。

  很多參訪團員此次是第一次在臺灣歡度中秋,對於其中的進士後人和臺胞來説,更是首次回到家鄉歡度中秋,大家紛紛表達了激動之情,表示度過了一個難忘的中秋之夜。(記者 吳亞明 王平)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兩岸新聞 臺灣新聞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