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2012年度“感動中國十大人物”高秉涵的“中國夢”

2013年09月12日 14:45 來源:兩岸關係雜誌 字號:       轉發 列印

  本文已刊載于2013年第9期《兩岸關係》雜誌 原標題《走進高秉涵的“中國夢”》   

  臺灣老兵高秉涵常年堅持將在臺老兵骨灰帶回大陸安放的善舉,樹立了一座人性豐碑。他濃濃的故鄉情結和家國情懷,感動了兩岸同胞,他因此也被評為本年度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之一。今年8月初,高秉涵夫婦帶兩個孫女來到北京,《兩岸關係》雜誌社熱情接待了老人一家,並與老人對話暢談。高老先生以一己之力,從自身做起,從點滴做起,用真情和行動追尋著和平發展的兩岸夢、民族復興的中國夢的形象再次讓記者深深感佩。

  感動中國 重新出發

  高秉涵先生是律師,身兼著臺灣中華孔子聖道會會長、菏澤旅臺同鄉會會長等社會職務。“我做好事,不是説我自己有多好。我僅是千萬做好事的人中一個代表而已。”他非常謙虛,簡要談了評為感動中國人物前後的幕後花絮。高先生説,“去年,臺灣中華電視公司電話聯繫我,要給我拍個專題片。我問為什麼,他們説您被納入感動中國候選人了。我們受中央電視臺委託,拍一個關於您事跡的專題片。 我説,我做的事情很小,‘感動中國’這個稱號太大了,我承受不起。我不放心地又問,你們不是騙我吧?他們説,老先生,如果您不相信,我們給你聯繫方式,您可以直接聯繫中央電視臺查詢。我隨後聯繫中央電臺新聞中心的張昊,他證實確實如此。此時,我完全明白了,但覺得這個稱號沉甸甸的,我肩上的責任更重了。”

  高先生説, 我獲得感動中國獎,在臺灣影響也很大。“我來北京領獎後回到臺灣,周圍的朋友、同鄉都很高興,大家一起聚會,比過春節還熱鬧。臺灣的許多媒體也過來採訪。臺灣觀光局為了宣傳臺灣同胞的友善,專門為我製作了宣傳光碟,在遊覽車上隨時播放。”“幫助逝去的同鄉實現回家之夢,是我義不容辭的義務。真的沒有想到這麼一件力所能及的小事,卻讓我成為了兩岸間的名人。這次來北京遊覽長城,山西的一位遊客看到我後興奮地問:您就是感動中國的高秉涵先生吧,我們能不能給您合個影?在臺灣,我現在一般不去臺北故宮等遊覽景點。那裏認出我的人太多了,大家都想合影。現在,我要做的事情更多了,時間確實很緊。”

  銘記幫助 態度達觀

  高秉涵先生説,在幫助故去同鄉回家的過程中,得到許多幫助,我很感恩。“我首先要感謝的是我的夫人石慧麗女士。每一個骨灰壇都凝聚著凋謝在異鄉的生命對故鄉的無盡思念。把骨灰壇從很遠的地方取回來,確實沒有其他地方可放,我只能放在家裏。按照中國傳統風俗,兩岸同胞都很忌諱把骨灰壇放在自己家裏。所以沒有我夫人的理解和支援,這個善舉是根本沒辦法完成的。有時,去取骨灰壇,要走很遠的路,我夫人會開車,就當司機。由於她能聽懂閩南話,也會説點閩南話,所以去臺灣南部時,她又成了翻譯。臺灣南部人很熱情、善良,一次,我們夫婦去高雄鄉下一個地方取骨灰壇,向當地鄉親打聽道路,鄉親們聽我們説明情況後,都紛紛稱讚説好人啊,一位騎機車的鄉親還專門頭前帶路,領我們過去。” “我帶骨灰壇乘飛機回大陸,骨灰壇很沉,又不好放,空姐給予很大幫助,她們幫著放在機艙靠後位置,給予很大方便。” 

  一次次善舉讓高秉涵先生對人生的認識越來越積極、達觀,他説,“我現在對生死已經看得很開了,我對妻子講,如果哪一天我病了,不清醒了,就不要進行費時耗力的救治了。不用擔心我,我到了那邊,肯定有好多朋友列隊歡迎我。”“做這件事,不那麼簡單,要辦理嚴格、繁瑣的相關手續,進行很多兩岸間的聯絡,關鍵還要對兩岸有感情。我今年79歲了,體力不如以前

  了,但我還要趁著身體允許的時候,多做些事情。”

  家國相連 冀望統一

  家事往往是國事的縮影,高秉涵先生一家的經歷就折射著國共歷史縮影。“我們高家有國民黨的老同盟會員,也有延安出來的共産主義忠實信仰者。 我外祖父曾與孫中山先生一起,搞辛亥革命,是中國國民黨創黨元老。 我父親、母親是教師,他們都是中國國民黨黨員。在當時國共爭戰的歷史背景下,我父親被處死了。母親怕我不安全,就把13歲的我送到南京上學了。隨著局勢發展,我隨後來到了臺灣。家裏一度以為我大姐、三姐不在世上了,後來才終於知道,我的兩個姐姐——大姐高秉潔、三姐高秉浩都在抗戰期間加入了中國共産黨,到延安參加革命了,成為共産黨隊伍中的領導幹部。我的其他親人還曾在劉少奇、彭德懷身邊工作過。我的姨媽也加入了共産黨,建國後創辦了現如今的北京市第十一中學,她活了101歲。1949年後,我母親和姐弟們團圓了,晚年很幸福。唯一缺憾的是直到臨終,她也沒能見到我。聽姐姐説,母親去世時,還把我小時候穿的衣服放在身邊。”

  交談間,高秉涵先生還讀了他寫的一首詩,表達了人生餘年他對九州一統的深切渴望。高秉涵先生説, 一個不曾長夜痛哭的人,不足以談人生。 “我們見證了幾十年兩岸關係的發展,從心底認為兩岸同屬一個中國,國家必須統一。我獲得感動中國榮譽回到臺灣後,打電話給馬英九先生,鼓勵他説,學弟啊,不管別人怎麼説,做對的事要堅持,要在兩岸關係上有作為,經得起歷史檢驗。”“我的大孫女起名叫高佑菏。臺北市戶籍登記處的工作人員一開始登記為荷花的荷。我找過去,堅決改過來,就是要讓下一代記住自己的根在山東菏澤。”

  “重要節日,我們老兵朋友常聚會。一次聚會時,大家説咱們每人都許個願吧。一位朋友許願後,自告奮勇第一個發言。他説,老哥哥,你們猜我許了個什麼願。他自己説,我有一個夢想,就是一覺醒來,推開窗戶,看到兩岸統一了。老哥哥,你們贊同嗎?大家馬上報以熱烈的掌聲。”(作者李啟龍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兩岸新聞 臺灣新聞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