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時評:藍綠陣營激辯服務貿易協議 實為鬥爭延續

2013年09月03日 09:47 來源:法制日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爭議主要焦點

  《兩岸服務貿易協議》(以下簡稱協議)是ECFA後續協商的四大協議之一,對於臺灣經濟發展與兩岸經濟合作具有重要意義。然而,協議簽署前後,島內社會引發激烈爭議。綜合各界觀點看,爭議焦點如下:

  一是對島內産業發展的影響。在一些“逢陸必反”、不樂見兩岸經濟合作深化發展的綠營人士看來,協議的簽署將給島內部分本土色彩較濃的産業帶來衝擊。他們認為,協議生效後,具有規模、數量優勢的大陸資本將進入島內,影響島內美容美發業、中西藥業、印刷業、餐飲業、洗衣業及部分文化産業的發展。然而,了解並支援協議文本的人士指出,臺灣服務業市場對大陸採取的是低度開放,承諾64項僅及給予其他WTO會員國的半數,其中22項低於WTO標準,23項等同WTO標準,另19項高於WTO標準,均非敏感産業,且多數已對外國人開放投資。而外界擔心的中藥業、餐飲業等早在4年前就已開放,根本沒有感覺到衝擊,至於新增的印刷業、美容美發業等,當局也有嚴格的事前審查與事後管理機制。

  二是對島內就業市場的衝擊。綠營人士還誣稱,協議簽署後,不僅受影響産業中的數以百萬計的勞工生計會受到影響,而且誇大其詞稱將有大批大陸勞工、移民赴臺,影響臺灣民眾就業,導致島內服務業M型化、貧窮人口增加。但了解並支援協議內容的一方指出,這些批評“言過其實”,臺灣對大陸開放的64項行業中,其中27項早已開放,至今也只有三四家大陸企業赴臺,投資不過幾千萬元,不可能造成“讓臺灣人找不到工作”的結果。何況開放陸資至今,赴臺大陸員工僅有216人,卻已在臺創造6700多個工作機會,兩相對照,足證外界對協議的批評多半是扭曲事實。

  三是對島內經濟“安全”的擔憂。部分綠營勢力還宣稱,協議將給臺灣的經濟“安全”造成影響。民進黨前主席遊錫堃稱,即使大陸讓利,也是為了奪本,是要取整個臺灣。臺聯黨主席黃昆輝更妄稱,“簽服貿協議是在配合統一步調”,大陸國企將不計成本打倒臺灣企業。對此,支援協議的民眾及媒體展開猛烈回擊,紛紛指責綠營的言論是意識形態作祟,並正面肯定協議可壯大臺灣的産業。

  實為藍綠鬥爭延續

  在協議簽署前後,綠營勢力基於一黨私利,無視協議對臺灣經濟的利好因素,反而頻頻對協議發起攻擊。最初,他們極力誇大協議對島內部分産業的衝擊,詆毀協議對島內經濟發展的成效,誇大其詞地稱協議將造成大陸業者壓境,使臺灣約542萬人受衝擊;並基於“臺獨”意識形態,誣稱馬當局簽署協議是受“一中”的政治目標逼迫。與此同時,綠營勢力還進一步要求協議須由“立法院”“逐條審查、逐條表決”、“該刪就刪、該改就改”,甚至發動綠營執政縣市抵制協議。不過,在島內社會逐漸了解協議的內容,反對的聲浪逐漸減少,使其原先的負面宣傳效果降低後,綠營勢力開始將矛頭對準協議的簽署程式,轉為批評馬當局“黑箱作業、密室協商”,咬定馬當局決策程式不透明,並繼續在“立法院”阻撓協議通過。

  針對綠營的惡意批評以及由此産生的社會擔憂情緒,馬英九及國民黨當局加強了宣傳溝通工作。一方面,加強內部溝通。為使藍營內部更加了解協議的內容及好處,馬當局特別加強與黨籍“立委”的溝通,多次召開黨政溝通平臺協調會,詳細説明協議的內容及影響。另一方面,展開密集的社會宣導。6月以來,馬當局全面展開“搶救服貿協議大作戰”,先後舉辦上百場“廟口座談會”與各種形式的座談會,宣傳服貿協議的好處,化解部分業者的疑慮,回擊綠營的無端指責。

  島內主流聲音支援協議

  對於這一大幅“讓利”臺灣的協議,儘管有部分島內輿論起初存在擔憂,但多數輿論對協議還是持肯定態度。經過馬當局及輿論的積極説明,社會各界了解其內容後,反對聲音正在逐漸減少。

  協議簽署之初,包括《聯合報》、《中國時報》、臺《經濟日報》在內的島內主流媒體以及一些學者,對於協議表示高度肯定,認為這是兩岸推動經濟正常化與自由化以來最具指標性的協議,是臺商進入大陸市場的關鍵,也對臺灣吸引外資具有很大幫助,有助提升臺灣經濟競爭力。但在一些特定媒體、別有用心人士的蓄意炒作下,仍有部分業者以及一些民眾對協議杯弓蛇影,人心惶惶,擔心弱勢産業受到影響,因此對其效果産生疑慮。

  不過,經過近段時間以來馬當局的積極溝通説明,島內民眾對協議的態度開始發生變化。一些扭曲事實的聲音逐漸在媒體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社會期待的理性探討。“旺旺中時”最新民調中,有63%的民眾希望馬英九與民進黨主席蘇貞昌針對服貿協議公開辯論,顯示島內民眾開始理性看待這一爭議。在此民意壓力下,島內朝野政黨領袖方同意就此協議展開公開電視辯論。目前看,儘管雙方都有各自的政治盤算,但外界仍期待辯論能讓“真理愈辯愈明”,能讓島內社會各界更加了解協議的內容與效果,並早日讓協議生效,繼續推動兩岸經濟合作深入發展。(田葦杭)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兩岸新聞 臺灣新聞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