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臺灣教授講臺灣教科書紛爭:警惕“臺獨”史觀擴散

2013年08月21日 08:58 來源:環球時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島內日前因“日據”、“日治”用詞問題爆發激烈爭論,也讓臺灣歷史教科書問題再次進入人們的視野。在一個赤日炎炎的夏日午後,《環球時報》記者來到臺北市新生南路的福華文教會館,就臺灣歷史教科書問題,向中國文化大學教授王仲孚進行了一番請教。

  兩蔣時期以“正統中國”自居

  關於臺灣歷史教科書存在的各種問題,王教授首先從60多年前國民黨政權遷臺講起。王教授對《環球時報》記者説,兩蔣時期,基於“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臺灣將共産黨視作“叛亂集團”,否定中共統治大陸的正當性,因此那個時候的教科書將大陸稱作“偽政權”,將解放軍稱作“偽軍”,將臺灣稱作“反攻複國”的基地。書中講到國民黨敗退臺灣的原因時稱,抗戰8年,國軍消耗很大,共産黨卻借機坐大,加上蘇聯相幫,而美國卻不幫國民黨“剿匪”,結果“大陸淪陷”。

  王教授説,就整個歷史觀來説,兩蔣時期是以“正統中國”自居,強調做堂堂正正中國人,所以歷史教科書是以正統王朝立場敘述歷史,從黃帝、堯舜講起,一直到清朝、民國。如果説與大陸有差別,也只是在某些歷史事件的看法上。比如陳勝、吳廣起義,兩地叫法一致,但東漢的黃巾起義則在臺灣被稱作“黃巾之亂”。那個時候,對臺灣人來説,“中國”當然就是“我國”,“本國史”就是“中國史”。但李登輝主政後,臺灣的歷史教科書出現大轉折。

  “中國偉大詩人李白”

  1991年,李登輝宣佈終止“動員戡亂時期”,承認中共統治大陸的正當性。1994年,李登輝發表與日本作家司馬遼太郎的對話,聲稱臺灣本土歷史受到忽視。李登輝發出的這個訊號不同尋常,但很多人當時都沒有在意。實際後果是:臺灣歷史教科書課綱委員會和審定委員會的成員開始變質,不久教科書也開始變質。最鮮明的例子是:從1997年9月新學期開學,臺灣的初中一年級學生要學《認識臺灣》。從此,臺灣初中的歷史教科書中國史和臺灣史分開。

  2000年,陳水扁上臺,大搞分裂活動。2005年,杜正勝被陳水扁委任為“教育部長”。他發現臺灣的高中歷史教科書還沒有將中國史和臺灣史割裂開來,於是匆忙炮製了一個“95暫行綱要”,于2006年實施。從此在臺灣,“本國史”再也不是“中國史”,“中國”也不再是“我國”。比如,以前教科書説“我國偉大詩人李白”,現在只能説“中國偉大詩人李白”。

  王教授説,最詭異的是,歷史教科書將“中華民國”也進行肢解,1949年以前的“中華民國”歷史被放在中國史內,1949年後的“中華民國史”被放在臺灣史裏,與荷蘭、清朝、鄭成功、日本一樣被視為外來政權。這裡面,荷蘭殖民統治臺灣用“荷據”,清朝用“清領”,意指佔領,鄭成功用“鄭氏王國”,對日本反而用中性詞“日治”,而不是以往的“日據”。

  鋻於“95綱要”是個暫行綱要,2008年民進黨在下臺之前,又炮製了一個加入更多“本土意識”的“98課綱”,同年國民黨重新執政。面對社會壓力和課綱爭議,2009年馬英九親自出面,宣佈“凍結”“98課綱”,責成“教育部長”重新擬訂“101課綱”。但“101課綱”維持李扁時期的史觀,唯一的變化是增加半冊中國史,也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的歷史,有關敘述也多半負面。

  警惕“臺獨”史觀擴散

  王仲孚教授告訴記者,臺灣歷史教科書問題不只是用詞爭議,根本問題在於對教科書的認知。世界上所有地區的教科書都有自己的立場,所以教科書與一般的學術著作很不一樣。王教授説,多年來他就是秉持中國人的立場,秉持中國傳統歷史的立場,反對“文化臺獨”。在島內,除了《自由時報》一名記者跟他作對了十來年,其他還沒有聽到太多批評之聲。王教授説,之所以“獨派”學者不太理他,是因為他們強詞奪理,而不是理直氣壯。比如一樣研究先秦歷史的杜正勝,當年就寫過這樣的文字:“早在新石器時代,我們的祖先在黃河流域”。“我倒要問他,現在的祖先還是不是黃河流域的那個祖先,難道祖先也可以變來變去嗎?”王教授説。

  王教授認為,教育上的改變是很模糊的,一開始沒感覺,不覺得可怕,但這就像癌症病毒進入身體裏卻沒感覺一樣,等到發現時已經來不及了。臺灣歷史教科書將臺灣史與中國史割裂,最大危害是改變青少年的歷史認同,進而改變他們的國家認同。李登輝曾經説過,只要有65%的人不認為自己是中國人,臺灣就“獨立”了。如今,最早接受李扁史觀教科書教育的年輕人已經30多歲,在很多人的認知裏,臺灣是臺灣,中國是中國,兩岸沒有關係。臺灣歷史教育的這種後果就像癌症一樣,已經擴散,時間越久問題越嚴重。(吳亞明)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國際新聞 軍事新聞 科技新聞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王怡然 ]

原稿件標題: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王怡然

原稿件來源:環球時報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