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陳菊改稱“中國”為“中國大陸”是其第一份誠意

2013年08月09日 09:19 來源:新華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民進黨前主席謝長廷在港辦研討會、赴深看臺商,臺南市長賴清德率團香港行,臺北市長熱門人選柯文哲赴北京交流,再加上今天跨海而來的陳菊,似乎在一夜之間,兩岸交流的舞臺上,就出現了綠營人士不絕於途的盛況。

  海峽導報評論説,翻看個案,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出發點:謝長廷致力於成為黨內兩岸路線的領航人,賴清德、陳菊肩負著為兩座城市拼經濟、搞推介的重任,柯文哲則需要為自己的“市長選修班”惡補學分。

  視野放開,這種改變有著更基層、更緊迫的原動力。在近日舉行的民進黨縣市黨部主委聯誼會上,臺南市黨部主委蔡旺詮披露,最近三年,民進黨黨員人數已經從50多萬人驟降到目前的16萬人。交黨費的人越來越少,已導致基層黨部經費短缺、經營困難,很多主委貼錢在做!盼望民進黨調整路線重新執政的,與高聲叫囂“臺獨”、“反中”的,到底哪些是主流、哪些是真正不能流失的中堅力量,相信民進黨的頭面人物比誰都清楚。

  民進黨智庫副執行長遊盈隆日前説,若不敢面對敏感的兩岸問題,選舉註定失敗,2008年、2012年都有同樣問題,若繼續犯同樣錯誤,2016年執政同樣無望。事實上,對於兩岸關係的重要性、兩岸政策在“大選”中的重要性,民進黨已經從這兩次慘痛教訓中取得清醒認識。日益迫近的2016,也因為這種認識,從根本上促生了民進黨的兩岸熱。

  但兩岸政策作為民進黨的罩門、最薄弱的環節,並不是想改變就能改變,想突破就可以突破的。民進黨領導者們,只有摒棄臨時抱佛腳的投機心理,拿出交流和改變的誠意來,才能真正踏足兩岸路,步入與國民黨良性競爭的正軌。

  7月中旬,賴清德在香港行銷臺南農特産品時,曾以開放理性的言辭,向外界展示了清新的市長形象。但回到臺灣不久,他卻立刻重回綠營本色,違背事實、大肆攻擊兩岸服務貿易協議,讓外界大跌眼鏡。端起碗來吃肉,放下筷子罵娘,實在不是一個政治人物的應有形象。

  稱呼“中國大陸”,而非習慣的“中國”,是陳菊拿出的第一份誠意。但真正重要的,對她和民進黨有意義的,還在後面。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兩岸新聞 臺灣新聞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