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臺經濟主管部門談兩岸服貿協議:大陸開放程度值得把握

2013年07月25日 09:07 來源:中新社 字號:       轉發 列印

  臺灣“經濟部”部長張家祝24日在臺北表示,大陸方面于《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開放範圍大、程度深,在類似單一協議中前所未有,值得臺灣方面把握。

  中國國民黨24日召開中常會,邀請張家祝就兩岸簽署服務貿易協議作專題報告。

  在作有關背景説明、協議內容、效益及配套措施、外界關切議題及回應等介紹後,張家祝表示,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將為兩岸投資、貿易環境及經濟自由化的開拓,創造有利空間。貿易自由化一定有部分産業受衝擊,有得有失,然而市場開放有助擴大市場規模,提升産業競爭力,調整産業結構,加速産業升級轉型,讓臺灣有競爭力的産業走出去。

  他透露,此前開放陸資來臺,至今年5月有398件陸資投資案,投資金額7.14億美元,僅有216名大陸籍主管或技術人員來臺,而雇用臺灣員工至去年底已達6771人。

  張家祝表示,兩岸服務貿易協議文本規定,若因實施協議對臺方的服務部門有實質性負面影響時,可要求與陸方磋商,尋求解決方案。同時,對於因該協議市場開放措施而可能受影響的服務部門,當局訂有“因應貿易自由化産業調整支援方案”,十年編列952億元新台幣預算額度,視情況給予振興輔導、體質調整、損害救濟三種支援策略。

  回應外界關切議題,張家祝説,有研究機構在協議簽署後評估對臺灣GDP貢獻大減,這是因為服貿協議中臺灣“門開得較窄”,沒有ECFA(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效益評估中“全面開放”的假設情境。而當局也在服貿協議協商過程中,已充分考慮兩岸的特殊性,做好嚴密把關的工作,沒有開放就業市場。

  他還表示,臺灣市場有限,陸資來臺尚須考慮其競爭力,過去已開放陸資項目中,如小客車租賃、複製服務、建築物清潔服務等,均未有投資案。而陸資餐飲業來臺方面,臺灣批准16項,已營業的有9家,目前剩下7家。

  對於外界質疑協議對臺灣大企業有利,對中小企業無利可圖問題,他説,這看法似是而非。臺商在大陸沒幾家原來就是大企業,不少臺資企業在臺灣原先都不是大品牌,到大陸後成長為大企業。

  他表示,將繼續加強與媒體和業界溝通。

  國民黨主席馬英九主持中常會。他表示,兩岸服貿協議對臺灣只有好處沒有壞處;臺灣服務業競爭力強,經洗練後,抵抗力、競爭力會更強,勿妄自菲薄。

  他指出,ECFA簽署時,有言論指對臺灣衝擊很大,3年多來事實並非如此。外界原先顧慮的臺灣許多農漁産品銷往大陸大增。以往,臺灣開放美國知名快餐品牌來臺,臺灣小吃店並未大量倒閉,反而變得更乾淨,服務更好。現在,臺灣服務業有機會到大陸發展,讓它能夠變成一個世界級的的産業,“這對我們有什麼不好呢?”(記者 黃少華)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國際新聞 軍事新聞 科技新聞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王怡然 ]

原稿件標題: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王怡然

原稿件來源:中新社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