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閩臺同名村:訴不盡親情鄉情

2013年06月18日 09:21 來源:人民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孩子們讀書好嗎?家裏還好嗎?”一下車,來自臺灣高雄的張細芬女士就與兩位白髮蒼蒼的阿婆抱在了一起。這兩位等候多時的阿婆是張細芬的姑姑和嬸嬸。

  17日,第五屆海峽論壇“同名村 心連心”大岞村懇親活動在福建惠安縣崇武鎮大岞村舉行。來自臺灣彰化、臺南、嘉義、基隆、高雄等13個市縣28個鄉鎮村裏的62名負責人與村民代表,來到惠安的大岞村“點對點”對接交流。

  割不斷濃濃親情

  “一轉眼30年沒見了,家鄉的變化實在太大。”受邀出席海峽論壇,還能回到家鄉看到久違的親人,張細芬欣喜萬分。

  上世紀50年代,張細芬的父親出海打漁時留在了一水之隔的臺灣。“那時我父親才20歲,他一直記著自己是大岞人。”張細芬告訴記者,30年前自己曾陪著父親來大陸尋找親人,“雖然我在臺灣出生,但對大岞也很有感情,因為有親人在這裡。”

  同樣,張惠美也帶著父親張福添對家鄉的牽掛來到大岞村,“爸爸今年83歲了,行動不便,沒有辦法回來。”

  張惠美説,16歲就到臺灣的父親與親人分離了很久,“奶奶以為我爸爸早已不在人世,傷心度日;而我爸爸在臺灣也思鄉情切,每逢節慶都悶悶不樂。”一直等到1987年兩岸開放探親,張福添迫不及待回到家鄉見到日思夜想的老母親,終於母子團聚。

  “來大陸參加活動,雖然只有短短五天時間,但能見到親人,我們非常驚喜。”張惠美期待,這樣的活動能夠多多舉辦,兩岸親人能夠常來常往,互敘親情。

  舍不去深深愛意

  數不清自己來過多少次大岞村的郭美珠,是臺灣電視劇《媽祖外傳》中媽祖的扮演者。而她,正是因為飾演媽祖而與大岞村結下了不解之緣。

  懇談會上,郭美珠分享了一個讓她動容的兩岸愛情故事:“20幾年前,因為要演媽祖,我特地來到了惠安崇武。”當時,郭美珠身旁的一位婦女聽到她的口音便問她“是不是臺灣人”;得到肯定答覆後,那位婦女高興地説“我的丈夫也在臺灣!”

  “原來這位大姐結婚才一個禮拜,丈夫就去了臺灣修廟宇,之後30幾年無法相見。”郭美珠説,“後來兩岸開放探親,我以為大姐終於能夠如願以償見到她丈夫,沒想到,她丈夫在得知能回家時心臟病突發,不幸離世,傷心的大姐從此也神志不清,一心以為丈夫很快能夠回家,令人唏噓。”

  郭美珠由此萌發了一個想法,“我想把崇武大岞村和臺灣的故事拍成電視劇,因為這裡和臺灣有太多真正的親情在。”

  “我們都是一家人”

  “我們永遠不會忘記,我們是一家人!”臺灣基隆大岞村村長張細山如是説。

  “臺灣漢族同胞的祖先大多來自閩南地區。”福建省臺灣同胞聯誼會會長江爾雄告訴記者,因為思念家鄉,他們把祖籍地的府、縣、鄉、村地名等作為新聚居地鄉鎮村裏街區的地名,隨著時間推移,形成了兩岸文化中特有的雙向、互滲的鄉情延續。

  江爾雄表示,閩臺同名村文化資源,是中華民族獨特而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産;同根同名、同心同行,更是海峽兩岸深度交流的基礎。

  第五屆海峽論壇上,19個兩岸同名村以“雙方互動、互惠雙贏”為原則,簽署結對子友好交流合作意向,力圖進一步開展雙嚮往來,促進共同發展。

  當天,臺灣鄉親還參加盛大的祭祖儀式,參觀大岞村落、祖厝、寺廟,與當地村民分享訴説不盡的親情鄉情。(完)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兩岸新聞  臺灣新聞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