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琉璃傳奇

2013年05月03日 08:57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轉發 列印

  “為什麼一定要叫Crystal(水晶)?為什麼要叫art glass(藝術玻璃)?就要叫琉璃。彩雲易散琉璃脆的琉璃。身如琉璃,內外明徹的琉璃!”1987年,張毅説出這句賭氣般的話後,就和楊惠姍一起,在臺北淡水創辦了琉璃工房。這確實是個“賭氣”的舉動,一個臺灣金馬獎最佳導演,一個金馬影后,就這樣毅然決然地拋開過去,轉身走進全然陌生的琉璃世界。

  4月23日,《琉璃之人間探索——楊惠姍、張毅聯展》在北京中國美術館登場。泉水和岩石上盛放的琉璃花、古拙寫意的黝黑佛像,向觀眾講述了一個傳奇般的琉璃故事。

  琉璃藝術,古老又年輕

  在中國,琉璃既年輕又古老。説古老,是因為早在西周就已有了琉璃,説年輕,是因為20多年前,華人社會尚無一間玻璃藝術工作室,直到張毅和楊惠姍成立琉璃工房。

  中國美術館館長范迪安説,張、楊二人是琉璃産業“開宗立派”的人物,“可以説現代中國琉璃的新見於創造,是在楊惠姍和張毅兩位藝術家20多年的努力中實現的。”今天,兩岸已經有了百餘家琉璃工作室。

  兩人的作品的確讓人驚嘆。玻璃在這裡有了完全意想不到的質感,可以是流泉飛瀑的晶瑩剔透,也可以是層岩大石的厚重粗糙,還可以是嬌艷花瓣的柔和鮮嫩。

  這些作品融入了藝術家對生命的思考,並且深具傳統文化意趣。張毅在展覽現場對記者解釋説,花開就有花落,楊惠姍“一朵中國琉璃花”系列,凝固了花朵和泉水,表達的是對生命瞬間凋零的反抗和堅持。而把鐵絲和玻璃融合到一起的“更見菩提”,則意在探索兩種截然不同的材質糅合在一起的嶄新境界。

  投身琉璃,源於文化的衝動

  黑色的展臺,黑色的背景,唯有琉璃在燈光下流轉生輝。張、楊二人的作品,常常在含蓄沉鬱的基調上,綻放出驚艷的亮色,一如他們跌宕起伏的人生。

  關於他們為何會離開如日中天的電影事業,兩人各有説法。張毅説,那緣于一種文化衝動。“1977年,我26歲,第一次去外國,第一次看到聽到源自唐代的雅樂,在別的國家保存著,演奏著,”“一個以瓷器擦匯聚銷售全世界的歐洲品牌,在他們的總部大廳,陳列著中國宜興紫砂壺,強調他們的創意靈感由此而來”。“今天你可能不願意知道,聞名世界的明式傢具的木藝,傳承下來的部分已經很少了”……張毅説,琉璃工房創業之初,心底充滿一種民族文化的渴望激情,琉璃兩個字,由此而來。

  楊惠姍説,“琉璃這個行業嚴格來説不是我的選擇。”在她覺得應該離開電影尋找新方向的時候,張毅對她説,“還記得那些水晶玻璃嗎,我們來做這個吧!”在他們合作的最後一部電影中,張毅借了很多國外的玻璃藝術品來做布景,那種可以看見內部空間,裏面還有流動的氣泡和色彩的材質讓楊惠姍很著迷,所以她回答説“好啊”。於是,兩個對玻璃藝術一無所知的人飛蛾撲火般地扎了進去。

  一無所有,也不影響心中自豪

  開始,他們經歷了難以想像的困難,首先是技術上的。“我們真的很無知,當然也有好處,無知就不曉得害怕。”楊惠姍舉例説,他們買了家用的蠟燭,放鍋裏熔掉,用來脫蠟鑄造琉璃,後來才知道,光工業用的蠟有十幾種,蜜蠟、白蠟,專業的珠寶蠟等等。

  他們從一家倒閉的工廠那兒買了一個高爐,看著上面一堆儀錶,連開關都找不到。最初,燒出的琉璃都是渾濁的,“好像米沒有煮熟的樣子。”有時候爐子加熱不均勻還會裂開,高溫達1450攝氏度的琉璃就流到地板上,“整個水泥地板都鼓起來,好像一個小山丘。”

  更大的挑戰是財務。負責後勤的張毅説:“大概3年半,最壞的情況是7500萬元新台幣的負債,還不包括我們把楊惠姍爸爸的房子、哥哥的房子、姐姐的房子,她自己的房子,我的房子悉數抵押。一個月付出去的利息就已經是180萬新台幣。”一貧如洗,所有親友都反對的情況下,他們竟然奇跡般地撐了下來。究竟怎麼過來的,張毅説自己都不知道,“就覺得像惡夢一樣”。

  背後的動力還是文化。在他們略有所成的時候訪問日本,一位日本玻璃老藝人問他們是第幾代,張毅回答是“第一代”,而日本老人説,他是“第十四代”。老人還告訴他們,脫蠟鑄造並非法國人首創,河北省滿城縣中山靖王劉勝墓出土的琉璃耳杯,其實是中國最早的脫蠟鑄造法。

  張毅説,當時只覺得“一巴掌打在臉上,這才是文化的震撼”。“我們對整個社會忽視傳統深感不安,只有重視傳統才會有尊嚴和將來。”之後,兩人竭力收藏失落的古琉璃,為中國琉璃與世界現代玻璃藝術的交融,“燒錢如燒紙”地推廣。

  今天,楊惠姍的作品在美國最權威的康寧博物館的標價,超過歐美重量級藝術家作品。“琉璃工房是否成功,不在於賺了多少錢,如果能為社會樹立一種價值,一個典範,即使口袋裏一無所有,也不影響心中的自豪。”張毅説。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兩岸新聞  臺灣新聞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