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人民幣“上島”後 離岸交易中心還會遠嗎?

2013年02月09日 08:21 來源:海外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2013年2月5日,臺灣有關主管部門與臺灣銀行、中國銀行代表共同宣佈,人民幣清算機制正式啟動,人民幣在臺灣從此進入“可存可領”的新時代。在此機制下,2013年2月6日,46家臺灣島內外匯指定銀行(DBU)及境外金融機構同步開辦人民幣業務,推出人民幣存款、匯款、放款等多項基本業務。

  對於臺灣普通民眾來説,島內金融機構開展人民幣業務,最現實的莫過於,在家門口的ATM機就可以提取人民幣現鈔。 6日開始,在臺灣兆豐國際商銀13家分行的ATM可直接提取人民幣現鈔,創下臺灣島內銀行非“外幣提款機”提取外幣現鈔的首例。此外,臺灣銀行、永豐銀行等都表示將陸續開展ATM人民幣現鈔提取服務。杭州的三潭印月、重慶的長江三峽、西藏的布達拉宮等等,目前流通的第五套人民幣背面均印有中國的名勝古跡,島內金融機構開展的人民幣業務無疑拉近了臺灣民眾和這些大好河山之間的距離。

  除了提取現鈔方便外,島內人民幣業務最實惠之處在於人民幣帶來的高利率和潛在的升值機會。日前,臺灣永豐金控旗下永豐銀行祭出高利率,人民幣3個月定期存款第3個月利率6.66%,遠遠高於新台幣同期不到1%的利率水準。再加之如果人民幣如市場人士預期的在2013年末升值3%左右,則真可謂“本利雙收”。有選擇好過於沒選擇,島內人民幣業務的開通,使得早已習慣於多元化投資的臺灣民眾所面對的資産“貨架”上多了不少品種。人民幣存款也好,人民幣債券也好,包括未來的RQFII,都是分散投資風險的上佳選擇。

  島內金融機構開展人民幣業務後,與大陸有經貿往來的臺灣企業應該受益良多,突出體現在“快、省、穩”三個方面。 “快”説的是臺灣企業未來可使用人民幣作為結算方式,辦理兩岸跨境貿易匯款,“兩點一線”,無需繞道。 “省”是説此舉能夠降低匯兌成本。有資深人士認為,以後新台幣不用換成美元再換成人民幣,臺灣企業每年至少節省2%至3%的成本。兩岸間目前資金流已達6000多億美元,貨幣直通後,預估每年能為兩岸企業省下500億元新台幣以上的手續費。 “穩”是説臺灣的人民幣業務為臺企鎖定了匯率風險。日本的安倍政府可能已點燃全球“匯率戰”的導火索,歐元和澳元等主要貨幣恐怕不得不捲入戰團。而島內人民幣業務的開展,至少可以使得與大陸有密切投資和經貿往來的臺企鎖定與人民幣有關的匯率風險,任憑國際上“匯率戰”炮火連天,臺企自可閒庭信步。

  島內開展的人民幣業務對各個金融機構來説無疑是一片“藍海”。正如鴻海集團當年借助與大陸合作之際扶搖直上一樣,臺灣的各個金融機構均希望充分利用這一可遇不可求的商機,脫離目前的行業困局。未能趕上與46家銀行同步開展人民幣業務的大眾、大臺北銀等將儘快遞交申請文件。已開展業務的金融機構則各顯神通:為吸收人民幣存款,各金融機構除使用提高利率和減免手續費等“傳統武器”外,更直接進口“舶來品”,把香港分行已開賣的人民幣商品,“能搬的,全搬進臺灣來賣”。國泰人壽推出臺灣首張人民幣計價投資型保單“人民幣變額年金保險”。國泰世華銀行也一口氣推出14檔人民幣計價的點心債及兩檔指數股票型基金(ETF)。中國信託商業銀行宣佈將發行價值50億台幣人民幣債券,期限為兩至五年,預計發行時間在中國春節後。臺北兆豐國際商業銀行也有在臺灣發行人民幣債券的計劃。如果按照這個勢頭髮展下去,臺灣成為另一個人民幣離岸交易中心的“未來不是夢”。

  (作者為招商證券研發中心宏觀分析主管)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