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輕舟駛過萬重山:兩岸“三通”從夢想成為現實

2012年10月25日 10:19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1979年元旦,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告臺灣同胞書》。這篇1800余字的公開信首次提出期盼兩岸通航、通郵、通商,即“三通”。此後漫長的歲月裏,“三通”成為兩岸人民呼籲次數最多的字眼——

  三十年的“三通”夢

  2008年10月,台塑集團創辦人王永慶與世長辭。這位臺灣“經營之父”晚年最深切的盼望便是兩岸“三通”。但他沒能等到這一天——因為臺灣當局的阻撓,一灣海峽,咫尺天涯。

  不能“三通”,海峽兩岸2000年311萬人次、2008年437萬人次的人員往返,都需經第三地轉機,耗時、耗力、不經濟。不能“三通”,更為兩岸經貿往來增加諸多不必要成本。據商務部統計,2000年兩岸貿易總額為305億美元,到2008年已增至1292億美元。貿易額越高,意味著經轉他地增加的額外費用越大。兩岸不能“三通”,最痛的其實是臺灣。天然良港高雄集裝箱吞吐量曾經在世界排名第三,自2000年後名次不斷下滑,到2008年已名列第八。很多關心臺灣前途、兩岸命運的有識之士為“三通”奔走疾呼。王永慶曾公開表示,臺灣不開放“三通”,等於是對臺商的打擊,是在“懲處臺商”。真正最迫切需要“三通”的應該是臺灣。

  迫於輿論的壓力,2001年,臺灣當局推出“小三通”,但是,只限金門、馬祖通往廈門、馬尾的“小三通”有太多限制,怎能代替“大三通”?在熱心人士的奔走下,2003年臺商春節返鄉包機單向從臺灣飛行大陸;又過兩年,春節包機才實現雙向飛行。嚴格來説,仍需經飛港澳的春節包機,航班有限,只是讓少數臺胞小嘗一機到底的便利,且票價貴于成本更高的轉机航班,仍然一票難求、人滿為患。春節包機讓人們對兩岸直航的渴望更加迫切。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