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兩岸交流25週年:文化潤往來

2012年10月22日 09:09 來源:中新社 字號:       轉發 列印

  1988年1月13日,剛開放臺灣民眾赴大陸探親的蔣經國先生在臺北病逝。第二天,當時才30歲出頭的楊祖珺記著友人“出大事,要小心”的提醒,帶著首個有“合法”手續的老兵探親團返鄉了。

  楊祖珺是上世紀70年代臺灣民歌運動的推手,演唱的《美麗島》等曲觸碰當局禁忌被禁數年,於是轉投幫助漁工、雛妓、在臺老兵等弱勢群體的社會工作。

  在老兵謁黃陵、分赴家鄉後,這位大膽率性的女子向大陸接待單位提出在北京舉辦個人演唱會的願望。楊祖珺近日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回憶説,她的角色本是歌手,兩岸交流剛剛撕開一個小口,舉辦演唱會正可試探臺灣當局開放兩岸交流的誠意。

  她説,在民歌運動前,臺灣年輕人有時間就唱美國歌;逐漸地人們開始反省,展開“唱自己的歌”風潮,希望承繼中國傳統而非完全美國化。她説,在校園、鄉村、工廠唱這些歌曲時常淚流滿面,當時想法就是“若有一天看到兩岸來往,幾輩子都賺回來了”。

  在大陸方面協助下,楊祖珺在北京舉辦了一場演唱會並於北京大學禮堂和大學生進行演講暨彈唱歌曲的交流。當她回到臺北,許多人聽説她在北京彈唱《少年中國》、《美麗島》、《愛的贈言》等歌頌家鄉、反映鄉愁的歌曲,都説“這種做法太突破”。他們更不會想到,中央電視臺曾有意直播演唱會,是她為不使老兵返鄉工作複雜化而婉謝。

  返臺後,臺灣當局對於楊祖珺這個同時參與司法改革、老兵返鄉、幫助雛妓等社會工作的推動者,只有兩種選擇——抓起來或不理會。後來出現的情況是“沒人理會”。楊祖珺説,與當局的反應相反,她的嘗試得到社會、文化、音樂界的支援,當時在《聯合報》工作的國民黨文化人士還出來説話保護,稱這樣的交流“值得鼓勵”。

  “破冰”後,楊祖珺繼續從事社會、學術工作。民歌運動影響了羅大佑、李宗盛、齊豫等一批後來活躍于兩岸歌壇的歌手。作為“最愛唱歌”的前輩,楊祖珺談到兩岸音樂界往來時説,20餘年來臺灣流行音樂發展相對多元、豐富,大陸青年幾乎全面接受乃至放棄了自身基礎功課紮實的優勢,但這中間應有互相取長補短的關係。

  開放探親25年後,兩岸各層面文化往來絡繹于途,其重要性已被兩岸當局提升至與經貿相同的層級加以重視。文化部副部長趙少華日前受訪時透露:僅2011年,臺灣表演藝術團體、藝人在大陸舉辦了2600場營業性演出,合同演出費逾2.7億元人民幣;經文化部審批的兩岸文化交流項目為2900起,11000人次。

  同在2011年,分隔三百六十載、分藏兩岸的《富春山居圖》在臺北故宮博物院聯展,實現人文意義上的“山水合璧”,更成為兩岸文化交流合作的里程碑式大事件。

  只是,對於文化往來的前沿推動者,種種過時的限制仍帶來重重困擾。今年于哈爾濱舉辦的兩岸經貿文化論壇上,先前曾遭遇臺灣當局“噤聲”、以“危害國安”為由拒絕入境的知名導演、演員張國立説起剛在臺中市拍攝紀念老兵返鄉電視劇《原鄉》的甘苦:“胡志強市長邀請我們到復興新村文創園設工作室。我們怎麼來啊,臺灣方面入境審批一次得好幾個月,大陸演員暫時沒有戲份也不能返家,希望能讓我們來往更自由一點。”

  楊祖珺目前在臺南藝術大學音像記錄與影像維護研究所任副教授,研究領域是文化。這個學期,她向學生介紹大陸紀錄片時訝異地發現,學生們對商業文化之外的大陸認識依然陌生,“甚至用我上一代的語言來談論‘共匪’”。她認為,這種陌生,部分原因是兩岸媒體沒有更深入交往、不能有效傳達兩岸往來中的善意和好的部分。比如,她談到大陸媒體節目其實多元豐富,尤其像中央電視臺的科普、大型紀錄片等公共節目“做得真好”,不能在臺灣落地“很可惜”。

  兩岸文化往來日漸升溫,楊祖珺對此也感樂觀。她説,文化是活水源泉,需要長期發展,希望兩岸當局者以更長遠、睿智的視野對待它。(記者 劉舒淩)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兩岸新聞  臺灣新聞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