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劉憶如:兩岸要找到更多投資機會一起合作

2012年09月19日 17:05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臺灣大學財務金融係教授劉憶如在今日舉行的2012海峽兩岸企業家紫金山峰會兩岸雙向投資專題論壇上做主題發言。(台灣網 李徽 攝)

  台灣網9月19日消息 在今(19)日舉行的兩岸雙向投資專題論壇上,臺灣大學財務金融係教授劉憶如做主題發言時表示,以後是內需的時代,以後是亞洲的時代,兩岸要看到大環境的變遷,找到更多更廣的投資機會,一起合作。

  劉憶如説,臺灣來大陸,大陸來臺灣,大家要什麼樣的投資環境?基本的就是良好的基礎建設,這個基礎建設當然是包括硬體和軟體的建設。就企業來講,需要的是安全、舒適、衛生、便利的居住和工作環境,除此之外,法律和會計制度的完備,也是一項。另外一種基礎建設就是軟體的,包括暢通的金流、人流、物流、通訊流。

  劉憶如指出,不是説政策希望投資什麼,企業家就會投資,這是非常現實的問題。兩邊要促進投資的時候,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當企業要去某一個地方投資,會有人生地不熟的風險。怎樣減少人生路不熟的障礙是非常重要的。企業這時需要做的事情就是在找對了人,並在對的地方做對的事情,尤其是策略聯盟的合作。

  劉憶如表示,怎麼樣能夠把雙向的投資環境做得更好,持續提升兩邊的競爭力,這句話講起來很簡單,但是實行困難,這背後有非常殘酷的現實。你在跟國際競爭,要持續提升競爭力,有一些行業必須要轉型,這個資源必須要釋放出來做所謂對的事情,這個過程並不是很簡單的,因為轉換的時候,大家會感覺非常痛苦。

  劉憶如提出,2008年金融海嘯不單單是一個海嘯而已,它帶來的是亞洲的崛起。走過2008年,亞洲人發現一個錯誤,我們亞洲人長期以來非常辛苦地工作,生産製造,最好的産品都捨不得用,出口到歐洲和美國。我們有了外匯以後很高興,我們會在意賺了多少錢,但是賺錢以後還捨不得用,我們用賺的錢去買美國、歐洲的公債,企業去買各種的債券。債券是什麼?人家發一張紙來賺錢,然後拿錢來繼續買我們的生産製造,這樣就讓我們處在一個非常尷尬的位置。

  劉憶如進一步闡明觀點指出,所謂以後是內需的時代,以後是亞洲的時代,這個時代不再像以前,我們除了是世界的工廠,更重要的是要扮演一個“世界市場”的角色。從現在開始,如果講出口和內需,應該把整個亞洲想成共同的內需市場,亞洲人未來要的東西絕對跟歐美是不同的,尤其我們在研究亞洲市場走向的時候,必須了解亞洲人口的結構、社會的變遷,才能夠應對未來四五十年,一百年的變化。我們要看到大環境的變遷,找到更多更廣的投資機會,一起合作。(台灣網 李帥)  

  新聞中心 兩岸 社會 國際 臺灣頻道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